[发明专利]一种含毒死蜱与ZJ4042的农业杀虫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003110.9 | 申请日: | 2013-0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9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 发明(设计)人: | 邢家华;朱冰春;袁静;陈杰;孔小林;张晓铭;胡冬松;韦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57/16 | 分类号: | A01N57/16;A01N37/34;A01P7/04 |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 地址: | 31005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毒死 zj4042 农业 杀虫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毒死蜱和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复配而成的高效低毒农业杀虫组合物及其杀虫剂。
背景技术
农业害虫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害虫化学防治的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为害严重的鳞翅目类害虫,抗性程度较高,抗性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开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杀虫剂农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毒死蜱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属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熏蒸三重作用,对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树上多种鳞翅目害虫均具有较好防效。毒死蜱混用相容性好,可与多种杀虫剂混用且增效作用明显。
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以下简称“ZJ4042”),结构式如下(I)所示:
该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与近期开发的氟虫双酰胺的基本相当。氟虫双酰胺,英文通用名(flubendiamide)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研发,化学名称为3-碘-N-(2-甲磺酞基-1,1-二甲基乙烷基-N-{4-「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o-甲苯基}邻苯二酰胺,分子式为:C23H22F7N2O4,属新型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激活兰尼碱受体细胞内钙释放通道,导致贮存钙离子的失控性释放,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作用于昆虫细胞兰尼碱(Ryanodine)受体的化合 物。对鳞翅目害虫有广谱防效,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产生,非常适宜于现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的防治。
毒死蜱和ZJ4042单独使用时用药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且长期单独使用容易造成害虫抗性程度不断增加。不同农药品种的混配,是防治农业抗性害虫的常见方法。通过农药配方筛选,筛选出合理的配方,可有效提高实际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毒死蜱和ZJ4042的混配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等鳞翅目类害虫目前尚无报道与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且持效期长、可有效防治农作物鳞翅目类害虫的农业杀虫组合物及其杀虫剂。
为达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农业害虫的杀虫组合物,含有两种活性成分,第一种活性成分为毒死蜱,第二种活性成分为3-氯-N1-(2-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基)-N2-(1-甲基-1-氰基乙基)邻苯二甲酰胺,所述第一种活性成分与第二种活性成为的重量比为1~50:20~1。
上述第一种活性成分与第二种活性成为的重量比优选为1~20:20~1,进一步优选为1~10:10~1,特别优选为1~5:5~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农业害虫的杀虫剂,以重量计含有5~90%上述杀虫组合物,其余为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和助剂。作为优选的方式,所述杀虫剂中含有20~70%上述杀虫组合物,特别优选为杀虫剂中含有20~40%的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载体可以是固体或液体,通常用于配制杀虫剂组合物的任何载体均能使用。
合适的固体载体包括:矿物类,植物类,合成填料类和无机盐类。其中矿物类包括硅酸盐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和氧化物类。硅酸盐类例如高岭土,海泡石,珍珠陶土,蒙脱土,云母,蛭石,叶蜡石,滑石。碳酸盐类例如:碳酸钙,白云石。硫酸盐类如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钙。氧化物类如生石灰,镁石灰,硅藻土。植物类例如:柑橘渣,玉米棒芯,谷壳粉,稻壳,大豆秸粉,烟草粉,胡桃壳,锯木粉。合成填料类如沉淀碳酸钙水合物,沉淀碳酸钙,白炭黑。无机盐类例如氯化钾,氯化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31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声控变色窗户
- 下一篇:有机硅聚合物干燥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