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偏振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49322.4 | 申请日: | 2012-10-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4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 发明(设计)人: | 古川淳;广岩梓;清水英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B5/30 | 分类号: | G02B5/30;B32B7/02;B32B27/16;B32B27/30;G02F1/1335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葛凡 |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偏振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等的光学部件之一而有用的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偏振膜作为使二向色性色素吸附于聚乙烯醇系树脂膜并进行取向而成的材料被广泛使用,已知有以碘作为二色性色素的碘系偏振膜、或以二色性直接染料作为二色性色素的染料系偏振膜等。这些偏振膜一般在其单面或双面经由胶粘剂贴合三乙酰基纤维素膜等透明膜而形成偏振板。
作为在偏振膜的单面或双面层叠透明膜的方法,有预先在透明膜的表面涂布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后,以一对贴合辊夹压偏振膜和透明膜,由此进行贴合,然后,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其粘接固化的方法(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04-245925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419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95560号公报(专利文献3)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59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341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955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偏振膜、与在单面涂布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的胶粘剂的透明膜贴合而成的偏振板中,有时在上述偏振膜与上述透明膜之间会混入10~50μm左右的气泡。可以认为该气泡是因为以下原因造成的:一边使贴合辊旋转一边夹压偏振膜与透明膜时,空气进入偏振膜与透明膜之间。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制造如下所述的偏振板的方法,所述偏振板通过将偏振膜、与在单面涂布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胶粘剂的透明膜贴合而成,且气泡不容易在偏振膜与透明膜之间产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偏振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膜实施染色处理、硼酸处理以及单轴拉伸处理而制作偏振膜的工序;在透明膜的单面涂布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的胶粘剂的工序;用贴合辊夹压上述透明膜而将涂布有上述胶粘剂的面贴合于上述偏振膜的单面或双面,制作层叠体的工序;以及对上述层叠体照射活性能量射线,制作偏振板的工序,其中在制作上述层叠体的工序中使用的贴合辊的直径在30~270mm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的偏振板的制造方法中,优选胶粘剂的粘度为80mPa·s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提供如下所述的偏振板的制造,所述偏振板通过将偏振膜、与在单面涂布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胶粘剂的透明膜贴合而成,且气泡不易在偏振膜与透明膜之间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于进行本发明的偏振板的制造方法的装置整体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偏振板的制造方法实质上包括:〔1〕对聚乙烯醇系树脂膜实施染色处理、硼酸处理以及单轴拉伸处理而制作偏振膜的工序;〔2〕在透明膜的单面涂布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的胶粘剂的工序;〔3〕用贴合辊夹压上述透明膜而使涂布有上述胶粘剂的面贴合于上述偏振膜的单面或双面,制作层叠体的工序;以及〔4〕对上述层叠体照射活性能量射线,制作偏振板的工序。本发明的偏振板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上述〔3〕的工序中使用的贴合辊的直径为30~270mm范围内。这样,通过使用比较小的直径的贴合辊,从而空气不易进入偏振膜与透明膜之间,能够扩大未进入气泡的胶粘剂的厚度的操作范围,另外,即使胶粘剂厚度变薄,也能够容易地制造气泡不易在偏振膜与透明膜之间产生的偏振板。
在贴合辊的直径小于30mm的情况下,会产生与辊的力学强度降低的、上下辊连接的驱动发动机发生物理干渉等的不良情况。在贴合辊的直径大于270mm的情况下,气泡容易混入。贴合辊的直径优选为40~250mm范围内、更优选为80~200mm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贴合辊由至少一对辊构成,成为一对的辊的直径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彼此相同的情况下,均在上述范围内。另外,在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则至少一方的辊为40~250mm。作为相互不同的情况,可适当选择直径120mm与250mm的组合、直径80mm与170mm的组合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93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