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型继动阀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68377.0 | 申请日: | 2012-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7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海燕 |
| 主分类号: | B60T15/18 | 分类号: | B60T15/18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 地址: | 3118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型继动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良型继动阀。
背景技术
继动阀属于汽车气刹制动系统的一部分。继动阀进气口接通储气筒,出气口接制动气室。当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阀的输出气压作为继动阀的控制压力输入,在控制压力作用下,将进气阀推开,于是压缩空气便由储气筒直接通过进气口进入制动气室,而不用流经制动阀,这大大缩短了制动气室的充气管路,加速了气室的充气过程。因此继动阀又叫加速阀。继动阀一般包括相互扣合的阀体和阀盖,在阀体和阀盖之间设有活塞,通过活塞的运动可推开进气阀,进气口进气实现充气;然而,该结构的继动阀至少存在一下缺陷:制动解除时间长,灵敏度较差,影响行车安全;其次现有的继动阀制造成本都较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继动阀,[申请号:200520039299.8],主要由继动阀阀体所组成,阀体分为上阀体和下阀体,在阀体内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弹簧座、弹簧、继动活塞、阀门、阀门弹簧、弹簧座和排气座。在下阀体上设有两个进气口,一个排气口和四个两两呈直角形分布的出气口。上阀体上设有一个控制气口和一条斜长形的通气管路,与下阀体中的其中一个进气口相通。
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现有继动阀的制动解除时间,但该方案还是没有改进现有继动阀的灵敏度,其还是影响行车的 安全,存在安全隐患;制造成本还是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更合理,制造成本低,制动解除时间短,灵敏度高,安全系数高的改良型继动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改良型继动阀包括相互扣合的阀体和阀盖,在阀盖上设有控制口,在阀体上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的排气口内设有排气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阀组件上方设有阀门组件,所述的阀盖内设有将阀盖分为上腔和下腔的继动活塞,所述的上腔与控制口贯通,所述的继动活塞能在控制口压力的作用下控制阀门组件。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在上述的改良型继动阀中,所述的阀门组件包括呈筒状且设置在阀体内的阀门座,所述的阀门座内设有呈筒状的进气阀,所述的进气阀内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作用在排气阀组件上,另一端作用在进气阀上并将进气阀压于阀门座进气口,所述的继动活塞能在控制口压力的作用下顶压在进气阀上并使进气阀脱离阀门座进气口。
在上述的改良型继动阀中,所述的排气阀组件包括呈筒状的排气阀座,所述的排气阀座的排气端设有排气片。
在上述的改良型继动阀中,所述的阀体、阀盖和阀门座均由塑料制成。
在上述的改良型继动阀中,所述的阀门座上设置至少两个卡脚,所述的阀体上设有与卡脚对应设置的卡孔,所述的卡脚设置在卡孔内。
在上述的改良型继动阀中,所述的阀体和阀盖上分别设有若干一一对应设置的铆接孔,所述的铆接孔内设有由金属制成的筒 状铆接件。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改良型继动阀的优点在于:1、设计更合理,结构简单。2、制造成本低。3、制动解除时间短,灵敏度高。4、安全系数较高。5、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阀体1、卡孔1a、铆接孔1b、进气口11、排气口12、排气阀组件13、排气阀座13a、排气片13b、阀盖2、控制口21、上腔2a、下腔2b、阀门组件3、阀门座31、卡脚31a、进气阀32、弹簧33、继动活塞4、筒状铆接件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改良型继动阀包括相互扣合的阀体1和阀盖2,在阀盖2上设有控制口21,在阀体1上设有进气口11、出气口和排气口12,所述的排气口12内设有排气阀组件13,优化方案,这里的排气阀组件13包括呈筒状的排气阀座13a,所述的排气阀座13a的排气端设有排气片13b,在排气阀组件13上方设有阀门组件3,所述的阀盖2内设有将阀盖2分为上腔2a和下腔2b的继动活塞4,所述的上腔2a与控制口21贯通,所述的继动活塞4能在控制口21压力的作用下控制阀门组件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海燕,未经陈海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683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输送机
- 下一篇:一种轿车自动清洗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