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63702.7 | 申请日: | 2012-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7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 发明(设计)人: | 周鹏飞;孔振;周军;韦超;王飞;涂俊;金翠娥;姜恒;邓竹君;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徐钫 |
| 地址: | 2016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正压 容器 气密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正压容器待命状态,内部有一定压力干燥氮气,用来保证正压容器内部电器元件、火工品状态稳定,湿度恒定。因此正压容器装配过程中,需对其气密性进行检测,使用氦质谱检漏仪进行检漏试验。保证其内外压差在(12±1)kPa,环境温度为(20±3)℃时,正压容器整体漏率不高于1.2×10-5 Pa?m3/s,且各点漏率值满足相应要求。
目前,业界通常使用简易包裹积累法检测正压容器漏率,该方法简单易行,但该方法检测精度低,检测时间长,效率极其低下,有漏检可能性。检漏后,正压容器表面有真空泥等密封材料残余,清理难度大,从而影响下一道工序进行。
目前没有发现同本实用新型类似技术的说明或报道,也尚未收集到国内外类似的资料。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检测精度低,检测时间长,效率极其低下,有漏检可能性,清理难度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用钟罩法,避免了检测部位遗漏。检漏后,正压容器表面无任何残余物质,不会影响后续工作进行。使用计算机采集数据,可实现对整个检漏过程的监控,避免因记录人员引起的误差,实现了检漏过程自动化。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底部安装有导轨系统,检测时,正压容器装在所述导轨系统上;安装在箱体内的风扇;与所述风扇连接的第一真空泵,所述第一真空泵的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另一端与数据采集设备连接;所述数据采集设备还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真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工控机;所述第二继电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真空泵;所述第二真空泵的另外一端连接所述箱体;所述真空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另外一端连接所述箱体;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另外一端连接所述正压容器;所述工控机的另外一端经由RS232总线连接氦质谱检漏仪。
进一步,所述的箱体数量为1个,长度为3500mm,箱体内表面光洁,氦吸附量≤1.0×10-9 Pa?m3/s,检漏点数量3个以上,可承受-1Pa(表压)至15kPa(表压),且在各压力下无变型,各项检测功能均能实现,箱体单点漏率≤10-8 Pa?m3/s。
进一步,所述的工控机数量为1个,所述工控机安装有工控机软件,所述工控机软件包括初始设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曲线显示模块、打印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帮助模块和关闭模块。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真空泵可抽真空至0.1kPa,抽速≥30立方米/小时。
进一步,所述的氦质谱检漏仪数量为1,最小可检漏率≤10-10 Pa?m3/s,反应时间≤0.1S,可实现检漏数据输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上述的技术方案,从而消除重检测精度低,检测时间长,效率极其低下,有漏检可能性,取得了提高气密性试验精度、试验速度、试验真确性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硬件系统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工控机软件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的数据流向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压容器气密性检测装置的数据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37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