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独立制取氢气和合成气的管式载氧膜型反应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44213.7 | 申请日: | 2012-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8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 发明(设计)人: | 魏永刚;王华;杜云鹏;李孔斋;祝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40 | 分类号: | C01B3/4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独立 制取 氢气 合成气 管式载氧膜型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独立制取氢气和合成气的管式载氧膜型反应装置,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含量>90%),除可直接用作燃料外,还可作为高效、优质、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甲烷的转化可分为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由于直接转化所需目的产物在反应中很容易被深度氧化,产率很低,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离工业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天然气的化工利用研究更多采用间接转化制合成气途径。作为费托合成的原料,摩尔比(H2/CO)等于2的合成气的生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氢能作为未来的理想能源其制备方法目前较多,形成规模化的主要有:含烃化石燃料转化制氢、电解水制氢等。目前,世界上约95%的氢是通过含烃化石燃料转化制备,而这其中最具规模化的工艺是天然气蒸汽重整(CH4+H2O→CO+3H2),该过程生产技术较为成熟,但能耗和生产成本都高,设备投资大,产物为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的混合气体,如要单独利用其中的氢气(H2),就势必增加分离成本。因此研究开发廉价的制氢新工艺或其它制氢新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膜分离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催化膜反应器即是膜反应器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膜具有催化和分离双重功能,最近催化膜反应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和某些精细化工领域,如催化加氢反应及烃类催化氧化反应等。以往的催化膜反应器结构较为复杂,产量低,既要设计有膜装填区,又要设计有催化剂装填区,大大制约了其应用范围,成本也相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连续、操作简便、产量较高的管式载氧膜型反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续独立制取氢气和合成气的管式载氧膜型反应装置,包括容器1、管式载氧催化膜2、进气管3、出气口Ⅰ4、进气口5、密封盖7、出气口Ⅱ8。管式载氧催化膜2装在容器1内,密封盖7穿过管式载氧催化膜2上端并与容器1顶端密封连接,进气管3置于管式载氧催化膜2内并通过密封盖7固定,容器1底端设有出气口Ⅱ8,管式载氧催化膜2上端设有出气口Ⅰ4,密封盖7的一侧设有进气口5。
所述管式载氧催化膜2还装有控温装置6。
所述进气管3伸入至距离管式载氧催化膜2底部表面2~4mm处。
所述管式载氧催化膜2的担体采用非对称多孔膜,膜孔径为2-100微米。
管式载氧催化膜的担体采用Al2O3或SiO2非对称多孔膜,载氧催化剂活性组分为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物,载氧催化剂均匀分布于担体的两侧。
容器1、进气管3为石英管或不锈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甲烷从容器1进气口5进入容器1内部,与管式载氧催化膜2外部的活性组分发生反应。其中晶格氧发生变化生成合成气(H2+CO),产物气体从容器1的出气口Ⅱ8排出进行收集;水蒸气从进气管3进入管式载氧催化膜2内部,与管式载氧催化膜2充分接触,补充或减少载氧催化膜活性组分中变化的晶格氧,生成氢气,从管式载氧催化膜2上端的出气口Ⅰ4排出进行收集。反应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下,氢气和合成气连续不断产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备简单,整套设备共采用一个容器和一个管式载氧催化膜,使膜反应器实现结构简化;本装置将膜材料和催化剂高效耦合,解决了以往膜反应中催化剂装填问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产物、副产物浓度高,长时间连续反后载氧催化性能没有明显下降;产物和副产物分开收集,减少分离成本;管式载氧催化膜有效面积大,增加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为:1:容器,2:管式载氧催化膜,3:进气管,4:出气口Ⅰ,5:进气口,6:控温装置,7:密封盖,8:出气口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围。
实施例1:如图所示,一种连续独立制取氢气和合成气的管式载氧膜型反应装置,包括容器1、管式载氧催化膜2、进气管3、出气口Ⅰ4、进气口5、密封盖7、出气口Ⅱ8。管式载氧催化膜2装在容器1内,密封盖7穿过管式载氧催化膜2上端并与容器1顶端密封连接,进气管3置于管式载氧催化膜2内并通过密封盖7固定,容器1底端设有出气口Ⅱ8,管式载氧催化膜2上端设有出气口Ⅰ4,密封盖7的左侧设有进气口5。管式载氧催化膜2还装有控温装置6。进气管3伸入至距离管式载氧催化膜2底部表面2mm处。管式载氧催化膜2的担体采用非对称多孔膜,膜孔径为2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42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利于金花茶扦插育苗快速生根的技术工艺
- 下一篇:气路遮断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