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DTY光触媒涤纶面料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00048.5 | 申请日: | 2012-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55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 发明(设计)人: | 冯世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港龙织造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4B1/12 | 分类号: | D04B1/12;D04B1/16;D04B1/14 |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 地址: | 312085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ty 触媒 涤纶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DTY光触媒涤纶面料,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功能化和时尚化是针织品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从功能性上讲,针织产品作为人们的贴身产品,直接接触我们的皮肤。因此,我们对针织品的定位是24小时有益身体健康的护肤纺织品。功能性针织品除常规的遮体、保暖功能外,现在也延伸了对身体健康的功能,这也是未来针织业发展的方向。目前,针织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紧、劳动成本提高等多方面的发展压力,研发生产功能性针织品、提高高端针织品的比例,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可见,功能性针织新品研发对针织企业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光触媒能对室内几乎所有的细菌、病毒和有机污染物起到不同程度的灭杀作用,并持久地分解甲醛、苯、氨、TVOC等有害污染物;光触媒被世界权威专家誉为“当今世界最理想的杀菌净化新技术”,能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子和氧分子,可以把与之接触的有机毒物转换为CO2和H2O,而自身不起变化,因此可以持久地发挥作用。
同时,光触媒材料可以吸收紫外线,并且具有光催化氧化功能,所以光触媒材料可以用于改善纺织品的功能,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并可在多种领域得到应用。因此,光触媒功能性纤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将光触媒纤维用于针织上,不仅可实现针织产品的多功能化、保健化功能化,增加针织产品的附加价值及现实竞争力,也是实现自我发展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的选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兼具抗菌、抗皱、抗起毛起球的DTY光触媒涤纶面料。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DTY光触媒涤纶面料,由4个花型循环单元编制而成,每一个循环单元包括4个线圈横列和12个线圈纵列,其中,所述的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横列的第一线圈纵列、第三线圈纵列、第五线圈纵列、第七线圈纵列、第九线圈纵列以及第十一线圈纵列均为成圈三角编织,所述的第一线圈横列的第二线圈纵列、第四线圈纵列和第六线圈纵列均为浮线三角编织,所述的第一线圈横列的第八线圈纵列、第十线圈纵列和第十二线圈纵列均为集圈三角编织,所述的第二线圈横列的第二线圈纵列、第四线圈纵列和第六线圈纵列均为集圈三角编织,所述的第二线圈横列的第八线圈纵列、第十线圈纵列和第十二线圈纵列均为浮线三角编织;所述的第三线圈横列和第四线圈横列的第一线圈纵列、第三线圈纵列、第五线圈纵列、第七线圈纵列、第九线圈纵列以及第十一线圈纵列均为浮线三角编织,所述的第三线圈横列和第四线圈横列的第二线圈纵列、第四线圈纵列、第六线圈纵列、第八线圈纵列、第十线圈纵列以及第十二线圈纵列均为成圈三角编织。
所述的第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线圈纵列穿光触媒纱线,第二线圈纵列穿低弹丝与导电丝纤按照1:1制成的混纺纱。
所述的编织密度为横密56列/5cm,纵密106行/5cm。
所述的光触媒纱线由92%的光触媒涤纶、5%的抗紫外涤纶和3%的导电纤维混纺制得。
所述的光触媒涤纶是以蜂窝状微孔结构涤纶基体,添加纳米二氧化钛改性制得的。
所述的抗紫外涤纶为DTY(低弹丝)。
所述的低弹丝为75D/36F涤纶低弹丝。
所述的导电纤维为30D/1F导电纤维。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到的%是指光触媒纱线组成中各纤维的根数,如本实施例中:92%的光触媒涤纶、5%的抗紫外涤纶和3%的导电纤维指92根光触媒涤纶、5根抗紫外涤纶和3根导电纤维。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DTY光触媒涤纶面料的线圈编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DTY光触媒涤纶面料,结合图1,由4个花型循环单元编制而成,编织密度为横密56列/5cm,纵密106行/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港龙织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港龙织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000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