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338566.1 | 申请日: | 2012-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5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 发明(设计)人: | 牛志刚;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杰惠能(北京)能源新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F1/02 | 分类号: | F02F1/02;F01M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尹学清 |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的机体组件是发动机的骨架,安装着发动机的所有主要零件和附件,承受运动中的各种载荷。其内部有油道和水道,其主要作用是实现润滑和冷却。发动机的机体组件主要由缸体、气缸或气缸套、缸盖、气缸垫及油底壳组成。其中缸体由灰铸铁或铝合金铸成。其上部有气缸、下部有曲轴支撑孔及曲轴箱。在气缸体内部铸有许多加强、冷却水套和润滑油道。
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缸体的温度很高,为确保发动机正常工作,需要对缸体进行冷却。
中国专利文献CN 201818378U中公开了一种高硅铝合金汽车发动机缸体,如图3-5所示,克服了现有汽车发动机缸体需要在缸体的缸筒内壁镶铸缸套或覆有一层耐磨材料,制造工艺复杂,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特征是缸体和缸筒以及缸筒内壁为采用同一种高硅铝合金材料整体铸造的一体结构,在缸体外侧四周周边均设有散热翅,在所述缸筒周边设有散热槽,其不需要另外镶装缸套,也不需要在缸筒内壁增加镀层,可以实现薄壁缸筒,使得缸筒周边设置的散热槽槽孔可以更大些,因而增加了散热面积,减轻了缸体总体的重量,省去了传统工艺缸套的生产和镶铸环节,如图1所示,同时提高了汽车驾驶的安全系数。
上述专利文献通过在缸体上增加散热翅和散热槽实现对缸体的散热,使整个缸体的结构变的更为复杂了。
由于汽车发动机所处的高温环境,促使发动机缸体、油底壳材料的腐蚀速度,现有的发动机缸体和油底壳一般采用耐腐蚀材料或者在其外侧涂覆防锈漆等,外涂防锈漆虽然能减缓腐蚀的速度,但其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发动机缸体和油底壳的散热能力和耐腐蚀性能,降低发动机的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和油底壳,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外侧面涂覆有散热层,所述散热层为纳米类钻涂层。
所述油底壳的外侧面涂覆有散热层,所述散热层为纳米类钻涂层。
所述发动机缸体的外侧面还涂覆由纳米类钻材料制成的耐腐蚀层,所述耐腐蚀层位于所述散热层的外侧。
所述油底壳的外侧面还涂覆由纳米类钻材料制成的耐腐蚀层,所述耐腐蚀层位于所述散热层的外侧。
所述散热层的厚度为1-10μm,所述耐腐蚀层的厚度为10-20μm。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发动机缸体的外侧面及油底壳的外侧面上分别涂覆由纳米类钻材料制成的散热层和耐腐蚀层,使发动机缸体和油底壳上的温度迅速降低,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又增强了发动机缸体和油底壳的耐腐蚀性能,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缸体的主视图;
图2是涂覆后的油底壳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是中国专利文献CN 201818378U所提供的缸体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B-B剖视图;
图中:
1-缸体;2-缸筒;3-散热翅;4-散热槽;5-缸筒内壁;6-散热层;7-耐腐蚀层;8-油底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发动机的缸体结构图。
实施例1
为了提高发动机缸体的散热能力,在其外侧面涂覆散热层,其中,发动机缸体外侧涂覆的散热层的厚度为1-10μm,散热层的材料为纳米类钻涂层C剂,主要成分为碳类纳米填料,丙烯酸聚合物,芳香烃,其中各成分所占重量份比如下:碳类纳米填料:25-35,丙烯酸聚合物:35-45,芳香烃:25-35。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油底壳的外侧也涂覆有散热层,其中,油底壳外侧涂覆的散热层的厚度为1-10μm,散热层的材料为纳米类钻涂层C剂,主要成分为碳类纳米填料,丙烯酸聚合物,芳香烃,其中各成分所占重量份比如下:碳类纳米填料:25-35,丙烯酸聚合物:35-45,芳香烃:25-35。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杰惠能(北京)能源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英杰惠能(北京)能源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85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透平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下一篇:内燃气泵动力节油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