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贴耳式耳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310179.7 | 申请日: | 2012-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0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贴耳式 耳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结构,特别是一种贴耳式耳机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耳机结构,其二个耳机壳的内侧面是相互平行的,而人的头部在水平截面为锥形结构(即头部的前端比较窄,而头部的后端比较宽)。二个耳机壳相互平行的耳机结构,戴着就会受力不均匀(耳机壳的前端受力小,后端受力大),长期戴着,容易造成使用者的不适,尤其会对耳朵的外部造成较强的压迫感。
另外,现有技术中的耳机,普遍缺少转动结构,而有转动机构的,其转动的角度也一般为90度:其结构缺陷为:1、转动偏紧且不能自动调节,是需要靠人手调节,并且比较难调节到贴耳状态,2、生产装配比较复杂困难,其主要原因是零部件较多,拉伸与转动零部件的过多组合增加了装配难度,同时提高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贴耳式耳机结构,可以自动调节耳机壳的角度,使其更贴近人体的耳部,并且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贴耳式耳机结构,包括头带和与头带两端联接的二个耳机壳,所述的耳机壳与头带为活动联接,所述头带的端部设有嵌入于耳机壳内的矩形体凸起部,还包括用于联接矩形体凸起部与头带的联接颈部;所述耳机壳的上端边设有用于容纳矩形体凸起部的凹腔,所述凹腔的上端设有与联接颈部配合的凸缘部;凹腔内设有供矩形体凸起部偏转的空隙,凸缘部设有供联接颈部偏转的空隙。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耳机壳包括外壳体及与外壳体固定联接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上端设有凹腔外半部和凸缘外半部,所述内壳体的上端设有凹腔内半部和凸缘内半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凸缘外半部的前段部分设有三角形空隙,所述凸缘内半部的后段部分设有三角形空隙。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头带包括头带本体,及设于头带本体两端的滑动臂,滑动臂的外端设有所述的联接颈部和矩形体凸起部,所述头带的两端设有用于容纳滑动臂的滑槽。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头带本体的两端固定有滑槽盒,滑槽盒内侧设有所述的滑槽。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滑动臂为分体式结构,包括滑动臂外壳和设于滑动臂外壳内的钢带。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耳机壳内设有扬声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内壳体上设有若干个出音孔。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滑动臂内侧设有定位凸起部;所述的滑槽底部设有若干个凸块。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凸块为二排。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空隙的矩形体与凹腔的联接方式,其空隙可以使耳机壳偏转15°~20°左右,只要戴到头上就能解决自动调节耳机壳的角度,使其与人体耳朵更贴切,也不会有压耳朵的感觉,提升了配戴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采用了滑动臂结构,可以根据不同大小的头部直接手动调节。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空隙的矩形体与凹腔的联接方式和滑动臂的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生产成本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贴耳式耳机结构具体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贴耳式耳机结构具体实施例的侧面分解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贴耳式耳机结构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立体图(仅示出一个耳机壳);
图4A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滑动臂装配示意图;
图4B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头带装配示意图(仅示出头带的一端);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左侧耳机壳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头带 11 头带本体
12 滑动臂 121 滑动臂外壳
122 钢带 123 定位凸起部
13 矩形体凸起部 14 联接颈部
15 滑槽 151 凸块
16 滑槽盒
20 耳机壳 20A 外壳体
20B 内壳体 21 凹腔
21A 凹腔外半部 21B 凹腔内半部
221A 三角形空隙 221B 三角形空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01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