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活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245240.4 | 申请日: | 2012-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4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 发明(设计)人: | 余大强;胡宝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和栖原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活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活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在线检测电池性能的活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关键性负载供电时,为了防止外部电力中断而造成生产损失、控制失灵、设备意外损坏等情况发生,往往需要配备蓄电池组做为能量储存装置。在交流供电正常时,电能一部分供给后级负载,另一部分转换成直流电给蓄电池组进行充电,使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电池内。当交流供电中断时,储存在电池内的化学能重新转换成电能,维持负载的一定时间的供电需要。
电池性能的好坏决定了系统的可靠性高低。长期处于浮充状态的电池,由于缺少充放电过程而造成电极钝化而导致容量降低;或者由于过充等原因而造成电池的损坏,由此导致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由于电池储存的是化学能,无法通过直观的方法判断其性能好坏,当前最可靠的测量方法是为其施加一定负载电流,通过测量其实际带载能力判断其性能好坏,并计算其实际容量。
以往的检测方法一般将电池从系统中分离出来进行功能性测试,但此方法会导致系统安全性降低。测量期间,一旦发生交流供电故障,负载会由于缺少电池的能源后备而导致供电中断。而且传统的离线检测方法需要专用的检测设备,其造价高昂、投资大;设备参数多、操作复杂,非专业人士无法掌握其操作要领。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活化装置,用实际负载做为电池的活化负载,通过测量电池的实际放电功率及供电时间,判断其性能好坏,并计算实际容量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活化装置,包括执行单元,交流/直流变换单元,直流处理单元,电池组,电流测量单元,检测单元,主控单元,驱动控制电路和显示装置;其中执行单元用于控制交流电源的通断,交流/直流变换单元与执行单元连接,直流处理单元与交流/直流变换单元连接,所述交流/直流变换单元与直流处理单元之间连接着电池组,所述电流测量单元与电池组相连以测量电池组输入或输出的电流,所述电池组和电流测量单元与检测单元连接,所述检测单元连接着主控单元,主控单元通过驱动控制电路与执行单元相连,所述显示装置与主控单元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直流处理单元为直流/交流变换单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直流处理单元为直流电压变换单元。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执行单元与输入电源之间设置有交流输入开关。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电池组与直流处理单元之间设置有电池开关。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所述主控单元还连接有存储单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控单元为PLC可编程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活化装置,包括执行单元,检测单元,交流/直流变换单元,直流处理单元,主控单元,驱动控制电路,电流测量单元,显示装置。其中,执行单元与交流输入电源连接,直流处理单元连接有负载。输入电源通过执行单元、交流/直流变换单元和直流处理单元为负载提供工作电流,电池组通过直流处理单元为负载提供工作电流。交流/直流变换单元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直流处理单元用于对输入的直流电进行处理并向负载输出直流电或交流电。
本电池活化装置中的负载可以为直流负载或交流负载,输出至负载的电流可以是直流电或者是交流电。因此直流处理单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流/交流变换单元,即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另一种为直流电压变换单元,即对输入的直流电进行电压的升降操作或稳压操作,并向负载输出稳定直流电流。
在电池活化装置运行前或运行中,可以设定进行活化的参数,如活化周期,电池组放电电压、放电电流,充电容量、充电时长,并可以设定停止活化进行充电时的参数,如电池组放电时长、放电容量,终止电压、终止电流等。
电池活化装置运行过程中,主控单元根据预设的参数及通过检测单元获得的测量数据,不断地进行逻辑判断。
在检测单元获得的各项参数未达到预设的活化标准时,不启用活化功能,执行单元导通,交流电源经输入开关送达执行单元后进入交流/直流变换单元完成电源的交/直流转换,经过转换后的直流电分成两路,一路直流电通过电池开关为电池组充电,转换成电池内部的化学能进行存储;另一路经直流处理单元将直流电处理后供给后级负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和栖原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和栖原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52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