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质燃气侧进式燃烧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82636.1 | 申请日: | 2012-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0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 发明(设计)人: | 罗江平;陈庆平;赵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江平 |
| 主分类号: | F23D14/22 | 分类号: | F23D14/22;F23D14/46 |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娄底市兴娄专利事务所 43106 | 代理人: | 邬松生 |
| 地址: | 417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燃气 侧进式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生物质气化炉(燃气炉)相配套使用的生物质燃气底进式燃烧机。
背景技术
为给人们提供洁净的生物质燃气,目前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各方重视,亦有不少的报道,虽然其气化方法与实用差距还很大,但毕竟已经起步,关注的热点已引起重视,开发的热潮并未熄火;但对由气化炉(或燃气炉)生产的燃气如何进行良好的燃烧还没多少报道,它毕竟是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环节,也是生物质气化技术完善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生物质气化燃气燃烧一般采用红外线陶瓷板制成的炉灶,这种设备(或方法)存在二次供氧配气不方便、燃烧温度较低和陶瓷板的小孔易被堵塞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生物质气化燃气有效燃烧、提高燃烧温度、增强生物质无害化处理效果的生物质气化侧进式燃烧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燃气侧进式燃烧机包括外壳、内胆、燃气入管、空气输入管以及开口外壳或收缩外壳,在外壳侧壁安装的燃气入管伸入外壳的内腔,外壳的内腔配有内胆,内胆的壁上开有数量大于等于1的燃气入口,空气输入管的一头从外壳的底部中心位置伸入外壳内胆的内腔,在外壳的底面上加工的数量大于等于1的底盘小口连通内胆的内腔,在外壳的顶端固连有开口外壳或收缩外壳。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生物质燃气侧进式燃烧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技术效果在于:
①在外壳的内腔设置了内胆,在内胆上加工有多个燃气入口,净燃气可从这些燃气入口到达空气输入管顶端的周围,增加了燃气中的氧成分,提高燃气燃烧温度,可缩短用气时间及节省用气量,为人们提供了日常用气的方便。
②取消了传统的红外线陶瓷板灶,减少了焦油和灰分对陶瓷面板的堵塞,延长了燃气燃烧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气化炉的成本。
③应用范围广,可作为工业燃烧或烘干用燃气燃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有开口外壳的生物质燃气侧进式燃烧机的剖视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摘要附图。
图2为有收缩外壳的生物质燃气侧进式燃烧机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附图所示,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燃气侧进式燃烧机为有开口外壳的燃气侧进式燃烧机或有收缩外壳的燃气侧进式燃烧机,包括外壳1、内胆2、燃气入管3、空气输入管4以及开口外壳7或收缩外壳7a。在(圆柱形)外壳1的侧壁装配有燃气入管3,燃气入管3伸入外壳1的内腔,从燃气入管3输入净燃气到外壳1的内腔。在外壳1的内腔配装有(圆柱形)内胆2,在内胆2的四周壁上开有数量大于等于1的燃气入口6,从燃气入管3进来的燃气由各个燃入口6进入内胆2的内腔。空气输入管4从外壳1的底部中心部位伸入外壳1的内部,在外壳1的底面上开有的N(N≥1的整数)个底盘小口5连通内胆2的内腔,可自动向进入内胆2内部的燃气在开口外壳7或收缩外壳7a处燃烧时提供所需的氧气。在空气输入管4的头部加工有数量大于等于1的且可均匀或非均匀分布的出气孔,这是公知技术。从空气输入管4头部的各个出气孔喷出的空气与同内胆2上的各个燃入口6进入的燃气混合提高生物质燃气中的氧含量,提高生物质燃气的燃烧温度。在外壳1的顶端固连有开口外壳7或收缩外壳7a。将(如图1)将燃烧机的出气口适当放大,主要用于锅炉热能供应等加热面积较大的工况,(如图2)将燃烧机的出气口适当收缩,主要于烘干场合。
使用时,将燃气入管3与气化炉(燃气炉)的净燃气输出管相连,用(微型)风机向空气输入管4内送空气,在气化炉(燃气炉)正常产气后打开气化炉燃气输出管上的手动阀(或开关),关闭气化炉上的排气开关,使净燃气从燃气入管3经燃气入口6会同从空气输入管4来的空气到达开口外壳7或收缩外壳7a的周边,点火,即可达到加热或烘干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江平,未经罗江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826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