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迫止血带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54364.4 | 申请日: | 2012-0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62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 发明(设计)人: | 李美瑾;吴晓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7/132 | 分类号: | A61B17/132;A61B17/135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竺路玲 |
| 地址: | 2000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迫 止血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护理用品,尤其涉及一种方便使用、止血效果更好的止血用具。
背景技术
CT和MRI扫描是体检过程、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检查方法,CT影像完全屏除了重叠干扰,利用窗口技术使密度分辨率大大提高,对软组织及实质性器官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普通X-射线检查;MRI是一种安全又比较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其具有鲜明的软组织对比,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的优势,不用造影剂也能显示一些CT不能显示的病变。
虽然CT平扫虽然能够发现一些病变,甚至可以诊断一些疾病,但有些病变CT平扫不能或不易发现,如血管畸形、早期癌症和转移瘤等,CT平扫也不能反映病变血液供应的情况,对某些恶性病变不能准确地判断病灶的范围和分期情况。因此,为了提高病变的显示率、确定病灶的范围和临床分期,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CT增强扫描是不可或缺的手段。CT增强扫描是静脉内注射一定剂量的含碘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检查的方法,又称CT增强检查,目的是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以颅脑CT检查为例,平扫CT诊断的准确率为82%,增强扫描的准确率则上升到92%-95%。
同样地,MRI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给予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对比剂能改变组织的驰豫时间,改变组织的信号强度,从而提高组织对比。使用造影剂后更能显示微小病灶,可发现平扫未显示的脑内、脑外等信号病变,鉴别脑内及脑外肿瘤、显示肿瘤内部情况:如脊柱增强扫描常常使用脂肪抑制诊断术后纤维化、鉴别椎间盘疝与肿瘤、鉴别诊断骨转移、结核等;头颅部做增强扫描能明显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对确定病变性质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肝脏、脾脏、胰腺、肾及肾上腺增强扫描均需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方式,以提高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心脏增强扫描用于评价心内肿瘤的范围,在评价心肌梗塞和心肌灌注方面有重要作用;MRI增强扫描显示骨肿瘤、骨转移的敏感性很强,其特异性优于核素扫描,对X-射线平片未能发现的骨折,无菌坏死,区分放、化疗后改变与肿瘤复发等均得到广泛肯定。
作为核医学尖端技术的代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简称PET)得到迅猛的发展。PET显像是继CT、磁共振(MR)之后应用于临床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核医学显像技术,通过发射正电子放射性示踪元素来测定病灶代谢活性。PET是以解剖形态的方式在活体上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的显像,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人体疾病的早期改变,是早期诊断癌症最好的手段之一;并且,与CT和MRI等主要着重于判断人体内的形态结构变化,属于结构显像不同,PET属于代谢功能显像,能对人体代谢准确的定量分析。
CT增强、MRI增强以及PET检查均涉及到静脉注射,经脉注射后的止血,对于护理人员来讲是一件频繁而又常见的工作,一般采用按压注射部位的方式进行止血,但是CT和MRI增强扫描用到的注射针头较粗,按压效果差,在注射过后经常会看见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皮下淤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淑萍等在《旁刺法静脉注射起针后按压部位初探》(齐鲁医学杂志,1999年第2期)一文中对静脉注射结束后不同部位的按压效果进行了比较,以寻找较好的按压方法;程媛芳在《CT增强时静脉注射拔针方法的改进》(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21卷第17期)中探讨了不同的拔针方法和按压方法对注射后皮下出血的影响。按压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每个人按压力量的差异,止血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按压时间长达十几分钟,非常耗时,影响了体检流程;同时扫描过程中噪声较大,患者往往被要求佩戴耳塞,并且无法观察注射部位,只能进行盲压,而导致止血效果很差。尤其是PET检查时,注射放射性药物后同位素还会对进行止血的护士或其他人造成辐射危害。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静脉注射后的止血,对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缺少更好的静脉注射后止血方法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用于静脉注射的压迫止血带。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压迫止血带,包括条形弹性带,弹性带的一端设有厚度大于弹性带厚度的压迫部,弹性带的一端设有第一扣合分部件,在弹性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扣合分部件;所述第一扣合分部件和所述第二扣合分部件分别设在弹性带的上、下两个表面上,并组成扣合结构。
其中:
所述弹性带长度优选为20~45cm,宽度优选为3~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医院,未经华东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43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试验标签护盖的安全带
- 下一篇:一种学生出勤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