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处理喷淋出药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033023.9 | 申请日: | 2012-0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49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 发明(设计)人: | 周泳;明金阳;习明安;吴良玉;段晓峰;黄光辉;刘俊;刘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 |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喷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污水处理喷淋出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污水处理中对非金属矿物药剂的投加多采用单点投加方式,将药剂通过一根伸入污水池内部的加药管直接投加到污水池。上述非金属矿物药剂的单点投药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1)投加到污水池中的非金属矿物药剂需要在搅拌条件下,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药效;2)药剂投加位置单一,当污水池进水水质有较大的波动时,不利于保持出水水质的稳定;3)非金属矿物药剂往往需要与水混合,调匀后再向污水中投加,从非金属矿物药剂的理化性质出发,这些药剂非常容易在加药过程中产生沉淀,容易导致加药管出现结垢堵塞。对于堵塞的加药管,只能更换处理,这样降低了污水处理效率,增加了出药装置的维护成本。另外,加药管伸入到污水池内部,其堵塞后的更换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喷淋出药装置,该装置能增加药剂与污水接触的表面积,缩短药剂与污水接触的反应时间,使药剂在污水中分散的更为均匀,另外,该装置利于加药管堵塞后的维护处理,增加了污水处理效率。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污水处理喷淋出药装置,包括单点投放加药管,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单点投放加药管连通的水平加药管,所述水平加药管包括上半部加药管管体和下半部加药管管体,所述上半部加药管管体的底部设置有卡槽,所述下半部加药管管体的顶部设置有与卡槽配合的卡扣,所述下半部加药管管体上开设有多个出药孔洞,所述水平加药管的两端均设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加药管固定在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出药孔洞在下半部加药管管体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出药孔洞的直径范围为8~11mm。
本实用新型采用喷淋式出药的思路设计的水平加药管,有效地增加了药剂与污水接触的表面积,缩短了药剂与污水接触反应的时间,使得药剂在污水中分散得更为均匀,也能更快的发挥药剂的絮凝,沉降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还针对各种非金属矿物药剂在投加时,容易导致加药管道结垢的特点,将水平加药管设计成了可拆卸式结构,通过相关的操作可以完全避免加药管内壁因结垢物过多而导致的堵塞现象。另外这一设计大大简化了加药管道内结垢物的清理程序,同时还减少了加药管道使用、维护和保养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水平加药管的剖视图。
其中,1-单点投放加药管、2-水平加药管、2.1-上半部加药管管体、2.2-下半部加药管管体、3-卡槽、4-出药孔洞、5-阀门、6-支架、7-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中1和2所示的污水处理喷淋出药装置,包括单点投放加药管1、与单点投放加药管1连通的水平加药管2,所述水平加药管2包括上半部加药管管体2.1和下半部加药管管体2.2,上半部加药管管体2.1的底部设置有卡槽3,下半部加药管管体2.2的顶部设置有与卡槽3配合的卡扣7,下半部加药管管体2.2上开设有多个出药孔洞4,所述水平加药管2的两端均设有阀门5。
上述技术方案中,水平加药管2固定在支架6上。该支架6用于将水平加药管2固定在污水池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出药孔洞4在下半部加药管管体2.2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该结构有利于药剂在污水中分散得更为均匀。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出药孔洞4的直径范围为8~11mm。
实际设计中,当药剂投加量为100~900mL/s时,出药孔洞4的直径最好为8mm,出药孔洞4在下半部加药管管体上的每米布孔数为60~80个;
当药剂投加量为900~1400L/s时,出药孔洞4的直径最好为9mm,出药孔洞4在下半部加药管管体上的每米布孔数为50~70个;
当药剂投加量为1400~1800L/s时,出药孔洞4的直径最好为10mm,出药孔洞4在下半部加药管管体上的每米布孔数为35~55个;
当药剂投加量>1800L/s时,出药孔洞4的直径最好为11mm,出药孔洞4在下半部加药管管体上的每米布孔数为23~45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330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净化水质的微生物复合制剂结构
- 下一篇:一种臭氧浓度控制报警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