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径搭接组合式孔口管灌浆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557426.8 | 申请日: | 2012-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1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 发明(设计)人: | 徐年丰;於习军;王汉辉;蔡汉生;施华堂;刘加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5/00 | 分类号: | E02D15/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变径搭接 组合式 孔口 灌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建设中的基岩灌浆方法,具体地指一种变径搭接组合式孔口管灌浆法。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基岩灌浆通常采用施工快捷、可高压的孔口封闭灌浆法,即利用孔口管高压灌浆,高压力灌浆可确保灌浆效果。传统的阻塞灌浆法因工效低、压力低、效果差,仅适合浅孔灌浆,深孔灌浆极少采用。
但是,孔口封闭灌浆法运用在深厚覆盖层下或混凝土防渗墙下的基岩灌浆时,存在如下问题:
1、深厚覆盖层下基岩灌浆
将孔口管下至土岩接触面(基岩中无法跟进,只能一次下至土岩接触面),先对土岩接触面与基岩接触段进行灌注,再对下部基岩进行灌注。由于土岩接触面与基岩接触段地质条件差,可承受的灌浆压力较低,在下部基岩分段升压灌浆过程中(每段基岩灌浆时,与以上各段一起承压),容易存在土岩接触面重复击穿与基岩接触段重复劈裂问题,导致各段基岩灌浆时均难以升压至设计压力灌注,因而在灌浆作业时需多次重复灌浆和待凝,不仅增加了灌浆作业次数,降低了灌浆作业效率,而且浪费水泥浆材、影响灌浆质量。如针对基岩灌浆另重新设置一孔口管,虽然可确保基岩灌浆效果,但管材耗量大(两套管)、工序复杂、事故率高(由于孔深、弯曲,内管易卡管),严重影响灌浆进度与成本。
2、混凝土防渗墙下基岩灌浆
混凝土防渗墙下基岩灌浆时,常采用墙内钻孔或墙内预埋导管。由于墙底常存在由泥皮与碎碴构成的弱面,下部为待灌基岩,其灌浆条件与深厚覆盖层下基岩灌浆条件相似,存在与深厚覆盖层下基岩灌浆时同样的问题。
(1)采用墙内钻孔时,一般先利用钻孔对墙底弱面单独灌浆,再进行基岩接触段钻孔、灌浆,或对墙底弱面与基岩接触段一起灌浆,然后自墙顶下入孔口管深入至基岩接触段(第1段)底,灌浆镶铸后利用该孔口管对以下基岩进行分段钻孔、高压灌浆。这时存在的问题是:①墙体存在灌浆压裂风险。因钻孔难以保证竖直,当其倾斜时,钻孔偏离墙体中心,使一侧孔壁距墙外壁过近,甚至从墙侧壁穿透,导致灌浆时存在压裂墙体的风险。②灌浆可靠性较差。由于钻孔倾斜,容易引起灌浆时外漏或不能达正常压力灌注,灌浆可靠性较差,灌浆质量难以保证。
(2)采用墙内预埋导管(下部基岩灌浆时钻孔的导向钢管)时,导管也只能下至防渗墙底,如利用其进行灌浆同样会出防渗墙底重复击穿与基岩接触段重复劈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深厚覆盖层与防渗墙下基岩灌浆时,需多次重复灌浆和待凝,费时费工费料的缺陷,提供一种快速方便、高效经济的变径搭接组合式孔口管灌浆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变径搭接组合式孔口管灌浆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从地面钻孔至土岩接触面,并下入外套管;
(2)从外套管的下端口再向下对基岩接触段进行钻孔,然后采用孔口封闭法或管内阻塞法利用所述外套管对土岩接触面和基岩接触段进行低压力灌浆,至达设计要求;
(3)灌浆完毕后,将基岩接触段的钻孔内的水泥浆置换成浓水泥浆,并投入一段口径小两号的短内管沉底,所述短内管与外套管搭接部分的长度为0.9~1.2m,凝固72h,使所述短内管与外套管的牢固连接,从而获得变径搭接组合孔口管。可以在短内管与外套管待凝4h后,冲洗管内浓浆,以缩短工时;
(4)从短内管的下端口对下部基岩进行小口径钻孔,在变径搭接组合孔口管内,自上而下、分段利用孔口封闭高压灌浆法灌浆。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从地面钻孔至土岩接触面为一次钻孔成孔,并采用泥浆固壁。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低压力灌浆的灌浆压力为0.3~0.5MPa。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浓水泥浆为水灰比0.5:1的水泥浆。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孔口封闭高压灌浆法的灌浆压力为3~6MPa。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可利用外套管先对土岩接触面及基岩接触段进行灌浆处理,同时具备重复复灌条件,保证了土岩接触面及基岩接触段的灌浆质量达设计要求。
(2)保证了下部基岩灌浆压力正常提升至设计压力灌浆,确保其灌浆质量。由于对土岩接触面及基岩接触段等耐高压能力差的部位采取下入短内管保护,避免了下部岩体高压灌浆时,上述薄弱部位发生击穿、劈裂而导致其灌浆压力不能正常升高至设计压力灌浆。
(3)事故率低。由于自孔内下入的隔管很短,仅3~4m,下入过程中外套管存在轻微的S形弯曲现象对其影响较小,可适应弯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74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体式滤波器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旋耕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