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液管运输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550463.6 | 申请日: | 2012-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7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 发明(设计)人: | 胡友民;刘奥;吴波;李延磊;何纯;张如杰;梁靓;段晓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5B35/16 | 分类号: | B65B35/16;B65B35/20 |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佑宏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输液 运输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生产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液管运输机构。
背景技术
在医疗行业里,一次性输液管经常被用到,这些管状医疗器械在出厂时都需要将其缠绕并包装起来,使用时不需要再次消毒,只需要开包装就可以使用了。
输液管一般是由滴斗组件、导管、穿刺器、药液过滤器、流量调节器、静脉针等组成,部件较多,整体长度很长,组装过程复杂,比如针头与管体的组装,输液管的缠绕、缠绕后的输液管封装等。由于输液管的特殊性,目前主要采取手工操作完成,也出现了部分自动化装置,如自动进行针头的组装和自动进行输液管的缠绕的装置。但是,这类自动化装置也是半自动的,需要手工辅助参与。手工操作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附上病菌,往往要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消毒。同时,要在巨大的无菌净化车间内进行操作,需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生产空间。特别是对于缠绕后的输液管在进行包装封口这一工序,由于其是生产线上最后的工序,为保证生产质量和完整性,目前一般都采用人工从缠绕装置上取下输液管或人工缠绕后,再放入包装袋通过封口机进行封装。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会导致输液管容易吸附病菌的风险,而且容易出现封装差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输液管运输机构,其通过将同时缠绕好的多个输液管同时移出缠绕机构,并依次一个一个放入水平式全自动包装机中进行包装,输送过程中输液管从缠绕头到包装机的过程中不散开,具有较高的效率。
本发明的输液管运输机构用于实现将生产线上缠绕组装好的输液管送入包装机进行包装,该机构包括用于从前一工位夹持输液管并运送至包装机入口处的输液管抓取组件,和将所述输液管抓取组件上的输液管取出并推送至包装机入口的输液管存储推送组件。
其中,所述输液管抓取组件包括:气动爪夹机械手,其通过一气缸控制张开或抓紧,以用于夹持输液管;和第一支架滑台,其与所述气动爪夹机械手固定连接,可在第一动力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移动,实现将气动爪夹机械手所夹持的输液管运送至包装机入口处。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第一动力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步进电机和与其输出轴连接的第一滚珠丝杠,所述第一支架滑台设置在该第一滚珠丝杠上,第一步进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滚珠丝杠转动,从而实现支架滑台的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气动爪夹机械手可以为并列布置的多个,以用于同时抓取多个输液管。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输液管存储推送组件包括:抓筒,用于抓取所述输液管抓取组件运送的输液管,其由对称的两爪筒臂组成,通过一抓筒气缸控制两爪筒臂的开合,实现抓取;第二支架滑台,其与所述抓筒固定连接,可在第二动力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移动,实现将抓筒移至包装机入口上方;推杆,其可在所述抓筒内来回移动,用于将包装机入口上方的抓筒内的输液管推入包装机入口以进行包装。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抓筒的两个爪筒臂均呈条板状并相对布置,两爪筒臂相对的表面的中部呈向内凹陷的弧面,从而在两爪筒臂抵接时,中间形成凹孔,以容纳输液管。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第二动力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步进电机和与其输出轴连接的第二滚珠丝杠,所述第二支架滑台设置在该第二滚珠丝杠上,该第二步进电机驱动所述第二滚珠丝杠转动,从而实现第二支架滑台的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抓筒可以为并列布置的多个,用于同时抓取多个输液管。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爪筒的两个爪筒臂在各自板体中段设有开口,爪筒通过其两个爪筒臂抓取气动爪夹机械手上的输液管时,气动爪夹机械手容置在该开口内。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其还包括设置在抓筒底部下方的挡板,该挡板在位于包装机入口处开有贯通的开口,抓筒内的输液管通过该开口进入包装机。
本发明中,输液管在缠绕头上缠好后,必须利用机械手将输液管从缠绕头上取出。为保证机械手能深入狭小的空间内抓取到输液管,机械手必须在水平方向上,有两个自由度,且机械手具有夹紧与松开的功能。输液管移出缠绕头后将被送到输液管存储处,待存储部分将输液管夹紧之后,机械手松开,并返回到抓取缠绕好的输液管处,重新开始抓取输液管。全程必须保证输液管不能散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04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