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油缸用双相不锈钢异型管材的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531557.9 | 申请日: | 2012-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8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 发明(设计)人: | 康喜唐;聂飞;侯楠;李国平;杨常春;程逸明;拓雷锋;梁祥祥;王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8/10 | 分类号: | C21D8/10 |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 地址: | 030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油 缸用双相 不锈钢 异型 管材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油缸用双相不锈钢异型管材的制造方法,具体讲是一种液压油缸用外方内圆双相不锈钢异型管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双相不锈钢是将奥氏体不锈钢的优良韧性、较低的热裂倾向和良好的焊接性能与铁素体不锈钢的较高强度、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以及焊后较低的脆化倾向结合在一起。双相不锈钢兼顾有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的优点,在化工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双相不锈钢强度高、机加工性能较奥氏体不锈钢困难,因此双相钢异型管的生产难度很大,现有液压油缸用双相不锈钢异型管材的制造方法主要通过棒料固溶后机加工完成生产。棒料的组织性能直接决定着异形油缸的组织性能。通常国内棒料的生产有径锻及快锻方式,在坯料规格>200mm以后,心部组织与外表层组织均匀性存在差别,用于制造外方内圆双相不锈钢异型管材,成材率低,制造的油缸的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液压油缸用双相钢异型管材的制造法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管的组织性能均匀性、成材率较高的液压油缸用双相不锈钢异型管材的制造方法。
本液压油缸用双相不锈钢异型管材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Ⅰ坯料准备
采用Φ210~450mm的锻造坯料,中心通孔Φ40~120mm;
Ⅱ 加热
坯料在环形炉中预热,环形炉预热温度设置;700±10℃,驻炉时间3~6h;
Ⅲ 一次感应加热
一次感应目标温度1180±10℃,保温时间1~3min,加热功率600~650KW,保温功率≯200KW。
Ⅳ 扩孔
扩孔采用Φ95~250mm的扩孔锥,扩孔后内径变为Φ95~235mm,扩延系数为1.1~1.45
扩孔后入二次感应炉。
Ⅴ二次感应加热
二次感应目标温度1080±10℃,保温时间3~10min,加热功率600~650KW,保温功率≯200KW。
Ⅵ 固溶
二次感应后直接入水固溶,该过程在25s内完成。
固溶后检测理化性能指标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及ASME规范要求。
Ⅶ 机加工
用机加工设备完成机加工尺寸。
规格为外方内圆的长筒:长筒内粗糙度的值不大于Ra 0.8μm,外边为正方形,外表面粗糙度的值不大于Ra 3.2μm。
本发明采用了环形炉预热(预热温度600~710℃)+一次感应加热(感应加热温度1170~1190℃)+扩孔(扩延系数1.1~1.45)+二次感应加热(感应加热温度1070~1090℃)+固溶+机加工的生产方式,确保了钢管的组织性能均匀性,同时该种生产方式提高了无缝管的成材率。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避免了双相不锈钢σ相的析出;解决了感应加热坯料内外温差大的问题,保证了足够的热加工区间;二次感应加热固溶保证了高温再结晶完全,组织均匀细化;该产品组织性能完全满足国家标准及ASME规范要求。该异形双相钢油缸主要服役于海水淡化设备中,前景非常广泛。
具体实施案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涉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本实施例制造的是国内公司对双相不锈钢液压油缸的要求:
材质:S32205;
规格为外方内圆的长筒:内直径105+0.054mm,粗糙度的值为Ra 0.8μm,外边为正方形,正方形每边的长度140mm, 粗糙度的值为Ra 3.2μm,筒长750 mm。 本实施例的工方法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Ⅰ坯料准备
采用Φ219mm的锻造坯料,中心通孔Φ40mm;
Ⅱ 加热
环形炉预热温度700℃,驻炉时间3h;
Ⅲ 一次感应加热
一次感应目标温度1180℃,保温时间1min,加热功率600~650KW,保温功率≯200K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15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