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8864.5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8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求;张成培;郑弼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B6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控制系统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1年12月12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1-0132872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侧倾控制系统(ARCS),其可以主动地控制连接到通过稳定器连杆分别装配在车体两侧的一对上臂的稳定器杆的侧倾。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悬架系统将车轴连接到车体以便在驱动时控制从道路传递到车轴的振动或冲击不直接传递到车体。因此,车辆的悬架系统防止车体和货物受到损坏,并且提高乘坐舒适性。
该悬架系统包括减轻来自道路的冲击力的底盘弹簧、减少底盘弹簧的自由振动和改进乘坐舒适性的减震器以及抑制车辆侧倾的稳定器杆(其意指车辆参照车体的长度方向倾斜)。
其中,稳定器杆包括直部和两个端部。
直部的两侧安装在车体处,并且两个端部通过稳定器连杆安装在下臂或支撑杆处,该下臂或支撑杆是悬架臂。
因此,在左车轮和右车轮向相同方向移动(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的情况下,稳定器杆不起作用。相反,在左车轮和右车轮向相反方向移动(一个向上移动而另一个向下移动)的情况下,稳定器杆扭曲并且通过扭转回复力抑制车体的侧倾。
即,当在转向或由于车辆的颠簸或回弹使得左车轮和右车轮的高度彼此不同的情况下,由于离心力使得车体朝向转向轴倾斜时,稳定器杆扭曲并且通过扭转回复力稳定车体的位置。
然而,因为传统稳定器杆具有不变的扭转刚度,仅通过稳定器杆的扭转弹性力不足以在各种驱动条件下保证转向稳定。
最近,已开发了具有包括液压缸并且连接到稳定器杆的端部以便主动地控制侧倾的致动器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
该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应用液压缸替代稳定器连杆连接下臂和稳定器杆的端部,从而改变稳定器杆的端部与下臂之间的连接长度。因此,增强了由于稳定器杆的车辆总侧倾刚度。
图1是车辆的传统悬架系统的局部立体图,而图2是根据传统技术的应用车辆主动侧倾控制系统的车辆悬架系统的示意图。
参考图1,根据传统技术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可以主动增强由于稳定器杆1的车辆总侧倾刚度,从而主动提高防侧倾特性。
参考图1,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包括稳定器杆1、稳定器连杆3、设置在下臂7上的滑动单元5以及驱动单元6,其中下臂7是悬架。
其中,稳定器杆1包括直部和两个端部。并且直部的两侧通过装配衬套15安装在车体副框架11上的支架13处。
稳定器连杆3的上端部通过球形接头BJ连接到稳定器杆1的端部。
滑动单元5通过外壳21连接到下臂7的一侧,并且轨道板23设置在外壳21之内。连接到稳定器连杆3的下端部的连接件25可移动地设置到板23处。如果操作驱动单元6,连接器25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移动。
驱动单元6包括电机27和作为电机27的旋转轴的丝杠39。
形状为箱体形状的外壳21向上打开,并且连接到下臂7的侧面。
在外壳21的端部形成突出部分33,并且突出部分33通过球形接头BJ连接到转向节17的下端部。
轨道板23在外壳21之内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
丝杠39通过外壳21沿着轨道板23设置。
连接件25设置在外壳21之内的轨道板23之间,并且与丝杠39接合。
连接件25通过球形接头BJ与稳定器连杆3的下端部连接。
罩29连接到外壳21的已打开的上面部分,槽形成在罩29上,对应于操作距离。
主动侧倾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驱动条件驱动电机27,以便改变在下臂7上的稳定器连杆3的连接位置。
由于稳定器连杆3的连接位置的变化,由于稳定器杆1的车辆总侧倾刚度得以增强。
然而,参考图2,根据传统技术的主动侧倾控制系统从连接下臂7的部分的平面连接点P1、P2和P3偏移。
在转向或由于车辆的颠簸或回弹使得左车轮和右车轮的高度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可能由于该偏移发生顺从效应。
驱动单元6的电机27操作稳定器连杆3远离下臂7可能移动的移动区域,从而需要电机27输出高功率。如果下臂7颠簸或回弹,下臂7在颠簸或回弹期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稳定器连杆3,从而可将高负载施加到电机27。
特别地,尽管点P1位于车轮中心附近,但是操作驱动单元6远离点P1,因此横向力的特性可能会变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88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