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WLAN全向天线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476431.6 | 申请日: | 2012-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6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峰;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联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48;H01Q1/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季萍 |
| 地址: | 21214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wlan 全向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全向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美化天线。
背景技术
国内目前全向美化天线主要是800-2500MHz全频段的,增益在5-7dBi,并且由于全频段的振子高、低频实现宽频匹配,需要在振子上加很多补偿片,寄生单元,甚至用复合形式,这就给天线的方向图带来很多旁瓣,尤其是2400-2500MHz的WLAN频段,旁瓣比较大;另外7dBi的增益也不能满足WLAN频段无线上网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补偿片、寄生单元的WLAN全向天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WLAN全向天线包括馈电振子和接地振子,所述馈电振子和接地振子为四组,每组馈电振子和接地振子间设有短路片。
本发明WLAN全向天线用四单元的完全对称的馈电振子和接地振子实现9dBi高增益效果,提高了天线的辐射性能,同时对称的结构可以保证良好不圆度;用短路片实现巴伦形式,实现频段匹配。对称天线需要巴伦结构实现更好的匹配和辐射效果,用短路片的形式实现成本低制作简单,效果优良,并且减少了调试难度,不需要其他补偿片和寄生单元,降低旁瓣信号。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 WLAN全向天线包括功分器,所述功分器采用四节阶梯阻抗变化节过渡,所述功分器连接WLAN全向天线的主馈线和副馈线,保证了良好的匹配性能,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由于WLAN全向天线各振子同相等幅,所以可以不考虑功分器各节之间的隔离度。用1/4波长,四节阻抗变化节过渡的一分四功分器不但实现了800-2500MHz的宽频设计,而且单独的功分器有小于1.15驻波比的优良性能,保证了整体天线的匹配。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WLAN全向天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WLAN全向天线包括四组馈电振子1和接地振子2,副馈线3,短路片4,功分器5,主馈线6。
发射信号时,电缆主馈线6连接到功分器5,再通过副馈线3,连接到四组馈电振子1和接地振子2上向外辐射。
采用四单元的完全对称的馈电振子1和接地振子2实现9dBi高增益效果,提高了天线的辐射性能,同时对称的结构可以保证良好不圆度。采用套筒偶极子的结构针对2400-2500MHz选择最佳尺寸,用短路片4实现巴伦形式,实现频段匹配。对称天线需要巴伦结构实现更好的匹配和辐射效果,用短路片的形式实现成本低制作简单,效果优良,并且减少了调试难度,不需要其他补偿片和寄生单元,降低旁瓣信号。
利用性能优良、结构精巧的四节阶梯阻抗变化节过渡的功分器5连接天线的主馈线6和副馈线3,保证了良好的匹配性能,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由于天线各振子同相等幅,所以可以不考虑功分器各节之间的隔离度。用1/4波长,四节阻抗变化节过渡的一分四功分器不但实现了800-2500MHz的宽频设计,而且单独的功分器有小于1.15驻波比的优良性能,保证了整体天线的匹配。
使用全铜振子的天线结构提高了功率容量,并且避免了线路板带来的环境污染。铜振子天线普遍功率较高,至少100W,比线路板优良,所以设计时候摒弃了线路板的方案,线路板只能承受50W的功率不适合大功率天线。
该天线增益高,旁瓣小,匹配优良,机构灵活,适应放置各种美化外罩中。
以上实施例的描述较为具体、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联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联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764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监测丢帧的方法、装置及基站
- 下一篇:一种长直链烷基烯丙基醚及其聚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