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工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387353.2 | 申请日: | 2012-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8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 发明(设计)人: | 沼田文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牧田 |
| 主分类号: | B25F5/00 | 分类号: | B25F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栗涛 |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电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工具,例如,圆盘研磨机或螺钉紧固机等的转动工具。
背景技术
对于由电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工具,电机的转动动力经过减速用的齿轮组向研磨石或螺钉紧固刀头等的顶端工具输出。在使用上述电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对开关启动操作使电机起动时,很容易产生对扭矩传递系或者顶端工具的冲击(称其为起动冲击)。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中公开有用于消除该起动冲击的技术。对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起动冲击缓冲机构,其为:在扭矩传递系中的两个转动部件之间安装有径向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呈C状的扭矩传递部件,当一方的转动部件将其的转动传递给另一方的转动部件时,在被驱动侧的负载的作用下,使该扭矩传递部件向径向的外方向(扩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缓解起动冲击从而提高了电动工具的耐久性和使用感。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2-2640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10-17943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起动冲击缓冲机构中,在用于大型电动工具时的电机的输出功率较大的情况下,C状的扭力传递部件瞬时向扩径方向张开而得不到充分的缓冲效果。另外,作为应对方案只是单纯的采用通过增加扭矩传递部件的板厚的方式,但由于其反复受到载荷冲击而会产生疲劳损坏,则很容易导致折损等的损伤。尤其是,对于大型的电动工具,有必要提高其耐久性,以防止由于呈C状的扭矩传递部件的疲劳损坏而带来损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降低由于扭矩传递部件的疲劳损坏而造成损伤的概率,并能够切实的吸收大的起动冲击。
下述的发明对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进行了解决。
第1技术方案的电动工具具有扭矩传递装置,通过该扭矩传递装置,将电机的输出扭矩向安装有顶端工具的主轴传递。扭矩传递装置具有设置在位于扭矩传递路径上的2个转动部件之间的能够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部件,该扭矩传递部件呈C状,其一端与一方的转动部件结合,另一端与另一方的转动部件结合,且沿其径向能够产生弹性变形,所述扭矩传递部件有多个,在径向呈叠层状态(同心状态)。
根据第1技术方案,电机在起动时,呈叠层状态的多个扭矩传递部件分别以单独在扩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的形式吸收起动冲击,该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中的1个扭矩传递部件的情况相比较,具有能够切实的吸收大的起动冲击的特点。
而且,虽然通过增大1个传递部件的板厚,能够增大其弹性性能,但也很容易使其产生疲劳损坏的问题,根据第1技术方案,在并不增大板厚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多个扭矩传递部件而将起动冲击分散承受支承,能够避免疲劳破坏且能够吸收大的起动冲击。
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的第2技术方案中,扭矩传递部件由内周侧到外周侧顺序与从动侧的转动部件卡合。
根据第2技术方案,多个扭矩传递部件以时间差的方式在扩径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而使弹性性能能够实现平滑性的增大(弹性性能逐渐提高),由此能够切实的吸收大转动扭矩的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产生的起动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动工具的圆盘研磨机的整体的侧视图,在本图中表示有齿轮箱部的内部剖视图;
图2为表示扭矩传递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3为沿图2的(Ⅲ)-(Ⅲ)线剖切的向视图,为扭矩传递装置的平面图;
图4为表示扭矩传递装置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电动工具(圆盘研磨机);2工具机身部;3电机;3a输出轴;3b驱动齿轮部;4开关手柄;J3电机轴线(电机3的转动轴线);10齿轮箱部;11主轴;J11主轴11的转动轴线;12齿轮箱壳体;13、14轴承;15研磨石;16齿轮箱基座;20扭矩传递装置;21从动齿轮(伞齿轮);21a收装凹部;21b驱动侧接合部;21c驱动侧接合面;22扭矩传递部件(内周侧);23扭矩传递部件(外周侧);24轴承;25接头套管;25a从动侧接合部;25b从动侧接合面;26垫片;27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牧田,未经株式会社牧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73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环芳烃转化为单环芳烃的方法
- 下一篇:电激发光显示面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