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DNS酸及其盐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254831.2 | 申请日: | 2012-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4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梅;徐绍平;王晓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3/34 | 分类号: | B01J23/34;B01J23/755;B01J23/75;B01J23/745;C07C309/40;C07C303/22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 地址: | 116024***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dns 及其 催化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工程技术领域,涉及到染料及其荧光增白剂中间体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到一种制备DNS酸的催化剂及其用于制备DNS酸及其盐的方法。
背景技术
DNS(4,4’-二硝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是生产DSD酸(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的原料,DSD酸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 广泛用于荧光增白剂和直接染料工业。基于DSD酸制造的荧光增白剂有一百多种,直接染料七十余种,所以DSD酸市场需要量很大。
DSD酸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三步反应:首先由对硝基甲苯经磺化反应生成对硝基甲苯邻磺酸(NTS),然后将NTS氧化生成DNS,最后将DNS还原为DSD酸。在这三步反应中,将NTS氧化为DNS是制备DSD酸非常关键的一步。
DNS的制备方法通常是以NTS为原料,经氧化缩合制得,所用氧化剂可以是氧气、空气、次氯酸钠或氯气等。此氧化过程由两步组成:首先两分子的NTS在碱性介质中,发生氧化缩合生成4,4’-二硝基二苯乙烷-2,2’-二磺酸(DND),然后DND进一步氧化生成DNS。
目前,工业上制备DNS常规的生产工艺是:以NTS为原料,氢氧化钠为碱剂,在强碱性水介质中,用空气氧化缩合的工艺生产DNS,可以加入过渡金属盐作为催化剂,如硫酸锰或硫酸亚铁。该方法存在的缺点是副反应多、产品收率低,收率在70%左右,而且生成大量的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废水,难以满足当前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要求。
近年来,人们在许多方面探索对DNS合成方法进行改进。如在DE3 409 171中,用碱性较弱的碱剂氢氧化锂取代氢氧化钠,DNS收率可以提高到86.5%,但由于氢氧化锂价格比较昂贵,需要回收并重复使用,因此在工业上并不具备优势。在CS216 132中,将氧化剂改为次氯酸钠或氯气,虽然可以使DNS收率提高到85%,但次氯酸钠和氯气储运不方便,而且存在氯气污染问题,工业上可操作性差。也有人建议溶剂改用非质子极性溶剂,如在US4 952 725中,使用DMF或DMSO作溶剂,可以大幅度地将反应收率提高到95%以上,但是使用非质子极性溶剂时需要无水操作,水的存在会大大降低收率,而且溶剂需要回收再使用,因此,从经济利益角出发并不具备优势,实现工业生产较困难。
上述研究工作是从氧化剂、碱剂、反应溶剂的角度来改进DNS的生产工艺,而改进方法的另一个途径则是开发新型催化剂,取代现有生产工艺中使用的催化剂。例如:在Dyes and Pigments, 44 (2000) 155-159,以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年第1期“催化氧化饱和碳原子功能化研究”中,报道了以金属酞菁类化合物作为催化剂,用氧气将NTS氧化成DNS,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相对而言,金属酞菁的耐氧化性较无机材料差,当反应温度较高或反应时间较长时,金属酞菁会被氧化,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破坏,因此,降低了它的可重复使用性能。而且,上述金属酞菁是一种固体颗粒的粉末,只有暴露在颗粒外表面上的金属酞菁分子才具有催化活性,因此催化剂的利用率低。在此基础上,CN101 823 003A将水溶性的金属酞菁固载在镁铝水滑石上,制备出一种固载化的均相催化剂,因此,催化剂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但并未解决金属酞菁耐氧化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DNS的催化剂以及DNS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以NTS为原料,以空气或氧气作为氧化剂,在碱性水溶液中,进行催化氧化缩合反应,制得DNS;用于制备DNS的催化剂,是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镁、铝和过渡金属组成的水滑石(以下简写成M/Mg/Al水滑石)。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48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