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养殖池塘水体复合净化调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3587.5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9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国;徐皓;顾兆俊;王小冬;朱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C02F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李明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养殖 池塘 水体 复合 净化 调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池塘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淡水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池塘养殖是我国主要的养殖生产方式。据《中国渔业年鉴2010》资料,至2009年,我国有养殖池塘416.4万公顷,池塘养殖产量1852.91万吨,其中淡水养殖池塘233.2万公顷,产量1548.9万吨,池塘养殖占水产养殖总产量51.2%,已成为我国水产品供应的主要来源。
由于我国的池塘养殖水平不高,多数池塘养殖采取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据调查,目前我国池塘养殖每生产1kg鱼需要耗水3~13.4m3,大量的养殖污染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影响,成为养殖地区重要的面源污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九十代年以来,随着池塘养殖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研究池塘养殖水质调控等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池塘养殖水处理调控技术主要采取原位调控和异位处理的方法。
原位调控的方法主要有机械增氧、安装生物浮床、安装生物刷等,存在着设施简单,效率不高等问题。
池塘养殖水体异位处理是将养殖水体从池塘中排放到专门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后再返回到养殖池塘中的一种方法。比较典型有对虾池塘封闭式综合养殖系统、多池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高位池塘生物调控技术、“渔-稻共作”技术、“零排放循环水水产养殖机械-细菌-草综合水处理”系统、复合人工湿地-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以及国外的基于微藻的南美白对虾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虾-藻-轮虫”复合养殖系统等。由于异位处理过程中养殖水体始终处于不停循环状态,需要占用场地作为水质净化处理的场所,并且需要配备大量的辅助设施,辅之以大量的动力源,能耗高,造成水质净化处理成本居高不下,也不利于养殖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将微孔增氧、生化处理、生物净化有机结合的池塘养殖水处理调控系统。各部分有机结合,提高了增氧效率和净化效率,从而克服了传统池塘养殖水处理存在的技术缺陷,并具有净化效率高、结构紧凑、原位调控、辅助设备少、能耗低、安装简单等特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池塘养殖水质复合净化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垂直于养殖池塘的两侧塘埂、在池塘底部平行布置多根曝气管,曝气管之间的间距为5~10M,曝气管两端分别靠近养殖池塘两侧塘埂,其一端为封闭端,一端通过布气管与设置在塘埂上的风机排风口相连,沿曝气管长度方向均匀固定多个重物块、将曝气管固定在养殖池塘底部;
在每根曝气管的上方水面处对应布置一根绞股上纲绳,两者之间的距离与池塘最高水位相匹配,绞股上纲绳两端通过固定桩固定在两侧塘埂上,在绞股上纲绳上间隔松开一段绞股,松开段中插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株间距为0.5~1.0M,水生植物覆盖的水面面积不超过池塘总水面面积的20%;
沿上纲绳长度方向每隔1.0~1.5m均匀固定1个浮子,使绞股上纲绳漂浮在养殖池塘水面上;
每根曝气管和对应的绞股上纲绳之间,均匀布置多根竖直的人工水草,相邻人工水草之间的间距为0.3~0.5M,人工水草的上端固定在上纲绳上,下端固定在曝气管上。
本系统将微孔暴气、人工水草、水生植物有机结合,采用复合处理的思路对养殖水体的富营养物质进行处理,达到原位净化调控养殖水质的效果:
首先,系统将微孔曝气与人工水草、水生植物结合在一起,曝气管既是增氧装置,又是人工水草的固定底纲,曝气增氧时,即可以增加水体溶氧,满足鱼类生长需要,同时还可以为人工水草增氧,满足人工水草上附着生物膜生长对溶氧的需求,提高生化效率和水体净化效果。
其次,立体的人工水草“种植”在养殖水体中,为水生菌落提供了附着环境,使它们大量附着在草体上生长,在水体中建立起复杂稳定的生态网络,并消化分解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良性生物链并达到生态平衡。人工水草及其微生物菌团,也为鱼虾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索饵和庇护的场所,并为它们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后,微孔曝气管与人工水草、水生植物复合在一个纵面上,由于人工水草和植物根系的覆盖作用,可以有效延缓微孔曝气管逸出气泡的上升速度,改变气泡的运行轨迹,增加了与水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曝气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35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