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清洁水换热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6869.8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4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慧;钟益;戴行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程化铭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洁 水换热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尤其是一种适用于非清洁水换热系统的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而言非清洁水是一种优良的低位冷热源,包括:城市污水、河水、海水等。其中城市污水冷热源系统可实现节约一次能源30%左右。但由于非清洁水水质较差,我国规范规定其不能直接进入冷水机组。为了防止水中的污杂物阻塞换热设备,非清洁水冷热源的取热系统一般采用防阻设备加中间换热器来完成取热过程,这一过程还需要配备多组循环泵。由此导致整个系统体积庞大,能耗增加,结构复杂,节能性降低,也阻碍了非清洁水冷热源系统的推广与应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热能利用率高的非清洁水换热设备。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非清洁水换热设备,包括介质壳体、间隔设在介质壳体下部的污水壳体,介质壳体与污水壳体内设有贯通在两个壳体内的多排热管,每排热管紧密交错排列,介质壳体与污水壳体间隔处设有绝热保温段壳体,绝热保温段壳体内填充有对热管进行保温的绝热段保温填料;介质壳体内设有上横向隔板,污水壳体内设有下横向隔板,介质壳体一侧设有换热介质入口和换热介质出口,污水壳体一侧设有污水入口和污水出口,换热介质入口对角处的上横向隔板上设有污水流道孔,污水入口对角处的下横向隔板上设有介质流道孔,介质壳体与污水壳体内分别设有间隔错位分布在多排热管之间的纵向导流板。
所述多排热管的行间距为50-70mm。
所述的介质壳体包括介质壳体上封板、介质壳体右封板、介质壳体下封板、介质壳体左封板、介质壳体顶封板、介质壳体底封板,其中介质壳体上封板、介质壳体下封板与介质壳体顶封板、介质壳体底封板焊接为一方形筒,介质壳体右封板、介质壳体左封板分别经连接螺栓固定在方形筒的两侧。
所述的污水壳体包括污水壳体左封板、污水壳体右封板、污水壳体上封板、污水壳体下封板、污水壳体顶封板、污水壳体底封板,其中所述污水壳体上封板、污水壳体下封板与污水壳体顶封板、污水壳体底封板焊接为一方形筒,污水壳体右封板与污水壳体左封板分别经连接螺栓固定在方形筒的两侧。污水泵从污水干渠抽取污水,流经污水壳体,污水冲刷交错紧密排列的热管,并与热管蒸发段完成换热后排出。
有益效果:本发明由污水壳体、工质侧壳体、绝热保温段壳体、热管、纵向导流板、横向隔板组成。其中工质侧壳体与绝热保温段壳体相连,绝热保温段壳体与污水壳体相连,热管的蒸发段位于污水壳体内,绝热段位于绝热保温段壳体内,冷凝段位于工质侧壳体内,污水壳体与工质侧壳体内装有纵向导流板和横向隔板,单行热管间紧密交错排列;采用一定的行间距可以满足防止非清洁水堵塞流道的要求;换热介质流经工质侧壳体,与热管冷凝侧换热,由此完成从非清洁水中直接取热的要求;解决了间接取热体积庞大、能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难题。无需设置中间过滤设备直接从污水取热;污水壳体拆装方便、可便捷的完成对污水壳体的清污工作。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操作方便、节能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视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2的C-C剖视图。
图中:1-换热介质入口,2-换热介质出口,3-污水入口,4-污水出口,5-介质壳体,6-绝热保温段壳体,7-污水壳体,8-热管,9-上横向隔板,10-污水流道孔,11-第二污水纵向导流板,12-第一污水纵向导流板,13-下横向隔板,14-第一介质纵向导流板,15-第二介质纵向导流板,16-介质流道孔,17-污水壳体左封板,18-污水壳体右封板,19-密封垫,20-绝热段保温填料,21-污水壳体上封板,22-污水壳体下封板,23-介质壳体上封板,24-介质壳体右封板,25-介质壳体下封板,26-介质壳体左封板,27-连接螺栓,28-介质壳体顶封板,29-介质壳体底封板,30-污水壳体顶封板,31-污水壳体底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68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天车制动器推动杆
- 下一篇:一种GH18家属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