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的通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73247.0 | 申请日: | 2011-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20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 发明(设计)人: | 萨摩林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F01M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通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回流通道的发动机的通风装置,所述回流通道使曲轴箱内的窜缸混合气回流到发动机的进气通道中。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这种的发动机的通风装置而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装置。在也包括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装置在内的、现有一般的发动机的通风装置中,通过如下方式而实现了曲轴箱内的通风,即,通过将从燃烧室经过活塞与气缸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曲轴箱内的窜缸混合气经过回流通道而抽吸至进气通道中,从而使其回流。顺便说明一下,为了防止窜缸混合气漏出,这种现有的通风装置中的回流通道中,在曲轴箱侧的端部和进气通道侧的端部以外不具有向其他空间开口的开口部。
在窜缸混合气中含有油雾,当这种油雾直接被回流到进气通道中时,在进气通道的内壁等上将附着有机油。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回流通道的中途设置有机油积存槽(2),并通过使窜缸混合气从被积存于该机油积存槽(2)的机油之中穿过,从而实现对窜缸混合气所包含的油雾的去除(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97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此方式采用使窜缸混合气与滞留的机油的液面发生碰撞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窜缸混合气与机油的液面碰撞时,将发生液面裂开、或者在机油液中产生气泡的现象、即所谓的起泡。而且,伴随于这种起泡的发生有时将生成新的油雾。因此,在适当地降低油雾方面仍留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为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窜缸混合气穿过回流通道并被回流至进气通道之前适当地降低窜缸混合气中所含有的油雾的发动机的通风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以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以本发明为依据的发动机的通风装置具备使曲轴箱内的窜缸混合气回流到发动机的进气通道中的回流通道,在所述发动机的通风装置中,具备使机油返回油底壳的返回通道,在所述返回通道中形成有共用部,所述共用部为,所述回流通道与所述回流通道共用的内部空间、且为机油由于自重而落下的空间。
根据这种结构,在窜缸混合气于回流通道内朝向进气通道上升时,将在处于回流通道的中途的共用部内,与由于自重而落下的机油的液滴发生碰撞。因此,窜缸混合气中所含有的油雾将被机油的液滴吸附。在此,由于欲维持机油的液滴的分子间作用力(表面张力)大于由油雾产生的碰撞压力,因此在产生这种碰撞时不会发生起泡。因此,能够在窜缸混合气经过回流通道而被回流至进气通道之前适当地降低窜缸混合气中所含有的油雾。
在该情况下,优选如下方式,即,包括所述共用部的所述返回通道的部位沿着铅直方向延伸。
根据这种结构,机油将在返回通道中于共用部的内部由于自重而落下。
此外,优选如下方式,即,所述返回通道被设为,使气缸盖的凸轮室内的机油返回油底壳的通道。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被供给到发动机的各部的机油被排出至气缸盖的凸轮室内,并经过返回通道而被返回到油底壳,因此将有较多的机油流过共用部的内部。因此,流过回流通道内的油雾将与在共用部的内部落下的机油的液滴适当地发生碰撞。由此,窜缸混合气中所含有的油雾将进一步被机油的液滴所吸附。
此外,还优选如下方式,即,所述共用部被设置于气缸盖以及气缸体的外部。
由于在回流通道内中从进气通道被导入有负压,因此如果共用部的容积未大到某种程度,则将存在来自返回通道的机油经过共用部以及回流通道而被抽至进气通道侧的可能性。但是,在于气缸盖或气缸体的内部形成有共用部的结构中,由于气缸盖以及气缸体的内部的空间的制约而存在无法使共用部的容积足够大的情况。
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可恰当且容易地设定共用部的容积,从而能够恰当地抑制发生上述这样的机油的抽吸的情况。
此外,还优选如下方式,即,所述返回通道具有将链条箱的内部与所述回流通道连通的连通部。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存在于链条箱的内部的机油的一部分穿过连通部以及共用部而被返回油底壳,因此将有较多的机油流过共用部的内部。因此,流过回流通道内的油雾将与在共用部的内部落下的机油的液滴适当地发生碰撞。由此,窜缸混合气中所含有的油雾将进一步被机油的液滴所吸附。
在该情况下,优选如下方式,即,所述共用部被设为,在所述回流通道中从所述连通部连接的连接部位起到油底壳侧的端部为止的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732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