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29630.6 | 申请日: | 2011-06-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1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 发明(设计)人: | 直井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结构。
本申请以2010年6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143871号为基础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般,车身具有供驾驶员乘坐的驾驶室(车室)、配置在上述驾驶室的前方且收纳发动机等的发动机室、和分隔上述发动机室与上述驾驶室的仪表板(dash panel)。在上述仪表板上,安装有各种各样的部件。因此,已公开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用于提高支承这些部件的支承刚性。
例如,很多情况下,在仪表板(dash panel)上接合仪表板横梁(dash cross member),并接合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上述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是用于对制动助力器的安装部分进行加强的加强板。
其中,具有一种技术,将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接合在从仪表板的下部中央延伸的通道部的前端部上。另外,还具有一种技术,通过加强件主体、和从上述加强件主体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与缓冲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接合的加强臂部,构成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不仅经由加强件主体,还经由加强臂部来使输入到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上的载荷向仪表板和仪表板横梁传递,从而能够使输入载荷高效率地分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0627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记载的技术中,为了使输入到助力器安装用加强件上的载荷分散,需要形成加强臂部。即,存在会导致用于提高仪表板的支承刚性的加强板大型化、重量化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以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为目的,能够充分确保支承刚性并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轻量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以下结构。
本申请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车身前部结构具有:朝向车室内侧形成为弧状的制动主缸安装面;在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上仅沿着上下方向和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而形成的多个安装面加强筋;和与所述多个安装面加强筋接合的加强板。
这样,通过将制动主缸安装面朝向车室内侧形成为弧状,与呈平坦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相对于输入载荷即制动踏力的刚性。而且,由于仅在上下方向和倾斜方向上形成安装面加强筋,而在左右方向上并不设置,所以能够抑制制动主缸安装面因制动踏力而弯折变形。由此,能够提高下仪表板的刚性,并能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轻量化。
还可以为,在下仪表板的上缘,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折曲延伸的折曲部,在所述折曲部上形成有多个折曲部加强筋,至少一个所述多个折曲部加强筋的棱线与至少一个所述多个安装面加强筋的棱线连续。
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制动主缸安装面、折曲部、以及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与折曲部的连接部分的刚性,并能进一步提高下仪表板整体的刚性。
还可以为,在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多个加强板加强筋,所述加强板加强筋的棱线与所述安装面加强筋的棱线重叠。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各加强筋相互重叠,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下仪表板的刚性。另外,还能将输入载荷向与折曲部接合的刚性高的前窗玻璃支承面板的纵壁传递。由此,能够高效率地分散载荷。
还可以为,所述折曲部加强筋的个数被设定为比所述安装面加强筋的个数多。
在此,由于折曲部的延伸长度设定得较短,所以在此形成的折曲部加强筋的长度也缩短。但是,通过使折曲部加强筋的个数增加,能够进一步提高折曲部的刚性。
还可以为,所述加强板加强筋的个数被设定为比所述安装面加强筋的个数多。
在此,若使加强板小型化,则在此形成的加强板加强筋的长度也会缩短。但是,通过使加强板加强筋的形成个数增加,能够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并能提高加强板的刚性。
还可以为,所述安装面加强筋中包括:沿着从形成在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上的孔通过的上下方向的直线而形成的上下加强筋、和与所述上下加强筋交叉且沿着从所述孔通过的直线而形成的倾斜加强筋。
通过这种结构的上下加强筋以及倾斜加强筋,能够提高下仪表板的刚性,并能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轻量化。
还可以为,所述多个安装面加强筋从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延伸至折曲部。
通过这种结构的多个安装面加强筋,能够提高制动主缸安装面、折曲部、以及所述制动主缸安装面与折曲部的连接部件的刚性,并能进一步提高下仪表板整体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充分提高下仪表板的支承刚性,还能谋求加强板的小型化、轻量化。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96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