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蚀性优异的容器用钢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15196.6 | 申请日: | 2011-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2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 发明(设计)人: | 平野茂;河端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3C28/00 | 分类号: | C23C28/00;C23C22/07;C23C22/24;C23C22/34;C25D5/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耐蚀性 优异 容器 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用钢板,特别是涉及在两片罐和三片罐中使用的、耐蚀性、密着性(密合性)、可焊性优异的容器用钢板。
背景技术
主要在饮料罐领域使用的铁制的容器,存在两片罐和三片罐。
所谓两片罐,是罐底和罐身部成为一体的罐体,已知DrD罐(深拉深罐;Draw&Redraw Can)、DI罐(变薄拉深罐;Draw&Ironing Can)等,是拉深加工、减薄拉深加工、弯曲-回弯(弯曲-弯曲回复)加工或者组合这些加工而成型的。用于这些罐体的钢板由白铁皮(镀Sn钢板)和TFS(电解铬酸处理钢板(无锡钢)),根据用途和/或加工方法进行区分使用。
三片罐是罐身部和底部分别地形成的罐体,主流是利用焊接进行罐身部的制造的焊接罐。罐身部的坯料使用薄的镀Sn钢板和镀Ni钢板。另外,底部的坯料使用TFS等。
无论在两片罐还是三片罐中,为了使消费者青睐其商品价值,在罐外表面实施印刷。另外,为了确保耐蚀性,在罐内表面涂覆树脂。以往的两片罐,在进行了罐体的成型后,利用喷雾器等涂装罐内表面侧,在罐外表面侧实施曲面印刷。另外,最近,将预先层压了PET薄膜的钢板成型为罐的层压两片罐正在兴起(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另外,对于构成三片罐的焊接罐,以往将在罐内表面实施涂装并且在罐外表面实施印刷的钢板进行焊接制造罐体,但替代涂装加工使用预先印刷完成的PET薄膜层叠而成的层压钢板制造的三片罐也正在兴起(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
在制造两片罐时,对容器用钢板实施拉深加工、减薄拉深加工、弯曲-回弯加工,另外,在制造三片罐时,对容器用钢板实施缩径加工、凸缘加工,根据情况实施用于设计属性的扩径加工。因此作为容器用钢板使用的层压钢板,要求能够迎合这些加工的优异的薄膜密着性。
镀Sn钢板,尽管由于Sn的优异的牺牲防止作用即使是酸性的内容物也具有优异的耐蚀性,但在其最表层存在脆弱的Sn氧化物,因此薄膜的密着性不稳定。因此,在受到上述的加工时,存在薄膜剥离、薄膜与钢板的密着力不充分的部位成为腐蚀产生的起点等的问题。
因此,作为容器用的层压钢板使用了加工性和密着性优异,而且能够焊接的镀Ni钢板(专利文献5)。镀Ni钢板很早以前就被公开(例如专利文献9)。在镀Ni钢板中有像镀Sn钢板那样表面无光泽的钢板,另一方面也已知采用添加了光泽剂的镀Ni方法施加光泽镀层的钢板(专利文献6、专利文献7)。
然而,已知Ni没有Sn那样的牺牲防蚀作用,因此对于酸性饮料等的腐蚀性高的内容物,从镀Ni层的针孔等的缺陷部,发生沿板厚方向进行腐蚀的穿孔腐蚀,在短时间导致空穴。因此,要求提高镀Ni钢板的耐蚀性。为了减轻穿孔腐蚀,发明了调整了钢成分以使得被镀覆的钢板的电位向高的方向靠近的镀Ni钢板(专利文献8)。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36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348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306007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299804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23139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2699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5-149735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昭60-145380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昭56-1697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8记载的发明中,虽然对穿孔腐蚀的减轻可得到一定的效果,但希望耐蚀性的进一步提高。另外,专利文献8记载的发明限定了钢成分,因此仅可适用于一部分用途。因此,要求可适用于多种的内容物和罐形状的镀Ni钢板。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蚀性优异的容器用钢板。
本发明者们专心研究的结果,发现了通过使镀Ni层中含有特定范围的Co,可抑制铁基底的穿孔腐蚀,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挥极其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容器用钢板是基于上述见解的钢板,更详细地讲,是一种耐蚀性、密着性、可焊性优异的容器用钢板,其特征在于,具备:钢板;镀Ni层,上述镀Ni层在上述钢板的表面按Ni量计以0.3~3g/m2的附着量形成,并且含有0.1~100ppm的范围的Co;和铬酸盐皮膜层,上述铬酸盐皮膜层在上述镀Ni层的表面按Cr换算量计以1~40mg/m2的附着量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51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