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80001531.7 | 申请日: | 2011-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2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 发明(设计)人: | 落合刚将;泽田直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H02K7/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动力 转向 装置 | ||
1.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柱,其内装有传递操舵转矩的转向轴;
电机,其通过减速齿轮箱内的蜗杆减速机构向所述转向轴传递操舵辅助力;
控制单元,其对该电机进行驱动控制;以及
电机安装部,其设置于所述减速齿轮箱上,安装将电机轴连接到所述蜗杆减速机构的与蜗轮啮合的蜗杆上的所述电机,
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壳,其形成为一端开口的筒状,内置有电机旋转部;以及大致圆板形状的凸缘部件,其以封堵该电机壳的一端的开口部的方式结合,
在所述凸缘部件在该凸缘部件的周向上的不均隔的位置处设置有:两处的安装凸缘,其向外方膨出而固定于所述电机安装部上;以及至少一处的第1抵接凸缘,其在这两处的安装凸缘之间向外方膨出而抵接于所述电机安装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缘部件的外周突出地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单元侧外部连接部连接的电机侧外部连接部,
所述第1抵接凸缘在相对于与所述电机轴的轴心垂直的第1虚拟线与电机侧外部连接部成为线对称的位置形成,
所述两处的安装凸缘在相对于第2虚拟线彼此线对称的位置形成,该第2虚拟线相对于所述第1虚拟线,在同一平面上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抵接凸缘相对于所述第1虚拟线设置于车辆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抵接凸缘在相对于所述第1虚拟线与电机侧外部连接部大致线对称的位置,在周向上分开而形成于两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处的第1抵接凸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而形成,所述两处的安装凸缘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彼此分开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抵接凸缘及与该第1抵接凸缘抵接的所述电机安装部的一个抵接面上形成有与另一抵接面局部地抵接的微小突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处的安装凸缘及所述一处的第1抵接凸缘具有螺孔,通过将螺入该螺孔中的螺钉部件螺纹连接于所述电机安装部而固定于该电机安装部上,所述两处的安装凸缘及所述一处的第1抵接凸缘中的至少一个在靠近其边缘的位置形成有直径比所述两处的安装凸缘及所述一处的其他第1抵接凸缘小的螺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1抵接凸缘及与该第1抵接凸缘抵接的所述电机安装部的抵接面形成为具有不规则的凹凸的粗糙面,在这两者的粗糙面的间隙中夹杂有间隙填充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抵接凸缘及与该第1抵接凸缘抵接的所述电机安装部的抵接面,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凹部,将弹性体弹性压缩而填充在这些凹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形成有第2抵接凸缘,该第2抵接凸缘相对于所述第1虚拟线与所述第1抵接凸缘大致线对称,在与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单元侧外部连接部的电机侧外部连接部相邻的位置,从所述凸缘部件向外方膨出而抵接于所述电机安装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153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备饱和羧酸衍生物的连续方法
- 下一篇:制造弹性铁轨扣件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