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机线圈的整形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15534.X | 申请日: | 2011-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75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 发明(设计)人: | 于红霞;吴贵生;辛秀梅;吴建兵;何冠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15/04 | 分类号: | H02K15/04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周建观;张云 |
| 地址: | 2130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线圈 整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大功率牵引电机过程中使用的工装,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大功率牵引电机线圈的整形装置,属于电机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大功率牵引电机线圈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线圈进行涨形。现有的国产涨形机用于大功率牵引电机线圈涨形时,存在以下缺点:第一、由于液压系统不稳定,顶弧装置只有一个支点,因而使用时强度不够;第二,涨形臂运行速度不一致,导致涨形后的线圈之间的外形尺寸、形状差异较大,不能保证一致性;第三,由于机械夹钳的螺栓易松动,设备精度较差,因而不能满足后续嵌线工序对线圈之间最小间隙的要求。因此,在涨形过程中,为了保证线圈圆角处的尺寸和形状,还需要进行人工敲击整形,而这样容易使线圈绝缘层破损,不仅增加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降低了牵引电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又由于涨形机设备精度和后续绝缘包扎工序的影响,导致线圈的直线边部分变形,需要工人手持线圈,只能用装有专用工装的气动台钳对直线边部分进行整形,每次只能整形一小段,需要操作人员多次移动线圈,多次操作才能完成一个线圈的整形,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劳动强度高。在嵌线过程中,需要用专用工具调整线圈形状以及尺寸;在相邻线圈端部对应部位之间间隙不均匀时,或者线圈鼻端外侧高度不一致时,都需要人工敲击整形,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高,而且容易使线圈上包扎的绝缘层破损,降低了电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目前进口的涨形机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但结构复杂、成本太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能保证牵引电机的可靠性、线圈的一致性、工作效率高,而且成本低的电机线圈的整形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线圈的整形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和液压驱动装置;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顶板、若干个带有铰支座和压头的上侧压模件、两个直边上压模块和若干个复位机构,所述顶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装有若干个侧压模导轨,每一个上侧压模件的铰支座分别与相应的侧压模导轨滑移配合,每一个上侧压模件的铰支座还分别与装在侧压模导轨上的相应的复位机构相连,两个直边上压模块分别装在顶板的前后两侧;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底座、第一支承座、第二支承座、若干个带有铰支座的下侧导向架、两个直边下压模块、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装有若干个下模块导轨,第一支承座和第二支承座分别与相应的下模块导轨滑移配合,所述若干个下侧导向架的铰支座分别固定在相应的第一支承座和第二支承座上,所述底座上的左右侧分别装有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且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分别位于第一支承座和第二支承座的内侧,两个直边下压模块分别固定在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的前后端;
所述下模组件的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液压驱动装置,第一支承座和第二支承座分别与相应的液压驱动装置的活塞杆装连;
所述下侧导向架均具有导向孔,上模组件运动时,上侧压模件的压头能分别插入相应的下侧导向架的导向孔内,两个直边上压模块能与两个直边下压模块对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模组件的装在侧压模导轨上的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弹簧、支杆、安装座和弹簧套,所述安装座固定在侧压模导轨上,所述支杆穿过安装座,支杆的一端伸入弹簧套内且与弹簧套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套在支杆上,复位弹簧一端与安装座相抵,另一端与弹簧套内的挡肩相抵,弹簧套与上侧压模件的铰支座内侧相抵,铰支座外侧的侧压模导轨上具有侧压模限位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模组件的顶板的左右两端外侧分别装有导向套,下模组件的第一支承座和第二支承座上分别装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能插入对应的导向套且与导向套滑动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上的第一连接模块通过定距螺栓与第二连接模块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连接模块上具有与线圈两侧底部曲面相匹配的第一定形曲面,第二连接模块上具有与线圈两侧底部曲面相匹配的第二定形曲面;第一连接模块还具有与线圈两侧内侧的曲面相匹配的第一侧面定形曲面,第二连接模块还具有与线圈两侧内侧的曲面相匹配的第二侧面定形曲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模组件的每一个上侧压模件的压头底部均设有第一折角槽口,两个直边上压模块上分别设有第二折角槽口;所述下模组件的两个直边下压模块上分别设有第三折角槽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155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