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差速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514391.0 | 申请日: | 2011-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57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 发明(设计)人: | 马源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信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黄为 |
| 地址: | 511495 广东省广州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差速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差速控制,其驱动方式都为机械方式,即通过机械差速器(行星齿轮)完成驱动差速。而采用机械差速,较为简单,主要是延续于内燃机车辆的驱动方式。但是其要求机械加工精度高,且由于传动距离长而效率降低、噪声大,且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机械差速还存在单边打滑的可能,另一边无力的缺陷(机械差速为解决该缺陷,一般都要设置差速锁定装置)。作为电动车而言,相当于将内燃机改为了电动机。因此现有技术中,国内的电动车多采用后桥驱动,该种驱动方式无法做到四轮独立悬挂底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差速控制系统,以解决电动车的双电机驱动电子差速,满足驱动轮独立悬挂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差速控制系统,除了CPU之外,还包括输出端分别接入CPU的不同输入端的用于控制加速器形式与外部无极限速器的控制模块、温度检测模块、电机转向控制模块、运行模式信号采集模块、推车信号采集模块、强制反转信号采集模块、电机控制信号采集模块、电源电压检测模块、电源模块、输出电流检测模块和用于对主接触器、双换向接触器、电磁制动器驱动部分的电流进行检测的电流检测模块,所述CPU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功率模块的前级驱动模块、换向接触器驱动模块、主接触器驱动模块和电磁制动器驱动模块,换向接触器驱动模块连接换向接触器的输入端,换向接触器的另一输入端连接有功率驱动模块,换向接触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流检测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输出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永磁直流电机,所述主接触器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源主接触器的输入端,电源主接触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流检测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电磁制动器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电磁制动器的输入端,电磁制动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流检测模块的第三输入端。
所述CPU的输出端还连接有后退运行提示的驱动喇叭模块。
所述功率模块的前级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前级驱动模块和第二前级驱动模块。
所述功率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功率驱动模块和第二功率驱动模块,所述换向接触器包括第一换向接触器和第二换向接触器,第一功率驱动模块、第二功率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换向接触器、第二换向接触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换向接触器驱动模块包括第一换向器驱动模块和第二换向器驱动模块,第一换向器驱动模块、第二换向器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换向接触器、第二换向接触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输出电流检测模块包括第一输出电流检测模块和第二输出检测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为DC-DC电源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车辆正常行驶状况下,能满足车辆转弯时双驱动轮产生阻力差时的转矩控制要求;
(2)当遇到电动车单边驱动轮打滑时,通过对电机功率的检测,及时判断电机的运行状况,控制另一驱动电机增加扭力,以防止如机械差速打滑的情况发生;
(3)满足行走控制驾驶员的人为要求,根据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可随意调节电机速率的变化、控制信号跟踪与滤波,始终能保持双电机的平稳运行,保证了驾驶员的安全与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差速控制系统的原理方框图;
图中:1-CPU,2-控制模块,3-温度检测模块,4-电机转向控制模块,5-运行模式信号采集模块,6-推车信号采集模块,7-强制反转信号采集模块,8-电机控制信号采集模块,9-电源电压检测模块,10-电源模块,11-输出电流检测模块,12-电流检测模块,13-前级驱动模块,14-换向接触器驱动模块,15-主接触器驱动模块,16-电磁制动器驱动模块,17-换向接触器,18-功率驱动模块,19-永磁直流电机,20-电源主接触器,21-电磁制动器,22-驱动喇叭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信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信征汽车零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143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