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浴法回收尾气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465596.4 | 申请日: | 2011-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430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 发明(设计)人: | 石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俊明 |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47/02 |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崔雪花 |
| 地址: | 0321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浴 回收 尾气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水浴法回收尾气设备属于油脂浸出尾气回收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浸出油厂溶剂消耗是浸出油厂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它关系到浸出油厂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它是本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降低溶耗是共同关注的目标。
多年来溶耗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个浸出油厂,在设备各方性能良好的前提下,溶耗80%消耗在肉眼观察不到的跑冒滴漏及尾气上,各企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如加大冷凝面积,冷凝法,冷冻法,石蜡回收法等,尽管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存在着类似问题,如投资大,工作可靠性差,生产成本高等因素,导致部分浸出油厂放弃使用,如冷冻法可使用弗利昂,常造成弗利昂泄漏,造成停车事故,又加大生产成本,石蜡回收法因使用石蜡,而石蜡价格昂贵,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导致小型油厂无能力改造,特别是小吨位浸出油厂更不易接受,怎样找到一种投资小,生产成本低,可靠性强,维修费用小的尾气残溶回收装置是本行业降低成本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用萃取法提取废白土残油提供了一种生产成本低,微负压回收利用尾气的设备。
为解决以上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水浴法回收尾气设备,包括水浴罐、尾气填料塔、过滤塔、水泵,水浴罐顶部设置有尾气入口、尾气排出口、水浴罐第二进水口,水浴罐侧面设置有水浴罐第一进水口、水浴罐第一出水口、分水箱出口,水浴罐底部设置有水浴罐第二出水口、排渣口;
水浴罐第一出水口与水泵第一进水口相连,水浴罐第二出水口通过截止阀与水泵第二进水口相连,水浴罐第一进水口与水泵出水口相连;
水浴罐的尾气入口与浸出尾气口相连,尾气填料塔进气口分别通过截止阀与水浴罐的尾气排出口和浸出尾气口相连,尾气填料塔排气口与过滤塔进气口相连;
尾气填料塔上部设置有尾气填料塔进水口,尾气填料塔下部设置有尾气填料塔出水口。
过滤塔的填充物为浸出饼;尾气填料塔内部为不锈钢填料。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投资小工作可靠性强,生产成本低,基本上不需维修,它能有效的使整个浸出系统处于常压或微负压工作,杜绝了因正压引起的肉眼观察不到的跑冒滴漏,又能将不凝结气体中残溶利用水浴法充分回收,同时生产费用仅限于1.5—2.2千瓦电机的电耗,在工艺合理的情况下不需要变动现有的生产设备,配套容易,正常生产中均可改造,不造成任何经济损失,溶耗能控制在3千克/吨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艺路线图。
图中1为水浴罐、2为尾气填料塔、3为过滤塔、4为水泵,、5为尾气入口、6为尾气排出口、19为水浴罐第二进水口、7为水浴罐第一进水口、8为水浴罐第一出水口、20为分水箱出口、9为水浴罐第二出水口、21为排渣口、10为水泵第一进水口、11为水泵第二进水口、12为水泵出水口、13为浸出尾气口、14为尾气填料塔进气口、15为尾气填料塔排气口、16为过滤塔进气口、17为尾气填料塔进水口、18为尾气填料塔出水口、22为排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水浴法回收尾气设备,包括水浴罐1、尾气填料塔2、过滤塔3、水泵4,水浴罐1顶部设置有尾气入口5、尾气排出口6、水浴罐第二进水口19,水浴罐1侧面设置有水浴罐第一进水口7、水浴罐第一出水口8、分水箱出口20,水浴罐1底部设置有水浴罐第二出水口9、排渣口21;
水浴罐第一出水口8与水泵第一进水口10相连,水浴罐第二出水口9通过截止阀与水泵第二进水口11相连,水浴罐第一进水口7与水泵出水口12相连;
水浴罐1的尾气入口5与浸出尾气口13相连,尾气填料塔进气口14分别通过截止阀与水浴罐1的尾气排出口6和浸出尾气口13相连,尾气填料塔排气口15与过滤塔进气口16相连;
尾气填料塔2上部设置有尾气填料塔进水口17,尾气填料塔2下部设置有尾气填料塔出水口18。
过滤塔3的填充物为浸出饼;尾气填料塔2内部为不锈钢填料。
在实际使用中,过滤塔3过滤层填料为浸出饼,最后经过过滤塔过滤后的不凝结气体从排空口22排出。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俊明,未经石俊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655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