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偏光薄膜烘弯成型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84466.8 | 申请日: | 2011-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837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虹泰光电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53/04 | 分类号: | B29C53/04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偏光 薄膜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偏光薄膜烘弯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通常,制备偏光镜片的成型模具是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和下模相互靠近而形成型腔。加工时,将预先弯制的偏光薄膜固定放在下模中,再合模,然后,向型腔中注入用于成型镜片的塑胶材料,冷却后,塑胶材料与偏光薄膜结合在一起,最后脱模,即制成偏光镜片。
偏光薄膜加工前需要预先弯制,而现有的偏光薄膜弯制模具也是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和下模都采用铝材制成,上模和下模相互靠近而形成容纳偏光薄膜的型腔。弯制加工时,将偏光薄膜放入型腔中,在一定温度下,利用上模和下模进行冲压,即制成弯曲的偏光薄膜。
如此弯制模具,铝质模具直接冲压,极易损伤偏光薄膜表面,影响偏光薄膜的品质,而且模具导热不佳、温度不均匀,容易出现偏光薄膜边缘回弯。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型偏光薄膜烘弯成型模具,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偏光薄膜烘弯成型模具,方便偏光薄膜弯制成型,保证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偏光薄膜烘弯成型模具,是由上模和下模组成,上模和下模相互靠近而形成容纳偏光薄膜的型腔,上模和下模的内表面分别固定一层缓冲硅胶。
所述上模具有向下凸的模头,模头的表面固定一层缓冲硅胶,下模具有与模头配合形成型腔的凹槽,凹槽的表面也固定一层缓冲硅胶。
所述模头与上模主体分体成型,上模主体上开设通孔,模头上形成螺孔,模头通过螺钉固定在上模主体上。
所述下模具有向上凸的模头,模头的表面固定一层缓冲硅胶,上模具有与模头配合形成型腔的凹槽,凹槽的表面也固定一层缓冲硅胶。
所述模头与下模主体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加工时,将偏光薄膜裁片,再放在型腔中,然后合模,在高温下对上模和下模缓慢施压,使偏光薄膜逐渐弯曲达到产品曲度,最后脱模,即制成具有适当弯曲度的偏光薄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模具相比,因为在型腔的双面都设有缓冲硅胶,双面缓冲硅胶代替铝质模具直接冲压,可降低模具型腔的硬度,避免冲压时破坏偏光薄膜的偏光性能,方便偏光薄膜弯制成型,保证产品质量;而且,模具导热更加均匀,保温性能佳,可确保偏光薄膜的弯曲度,避免边缘回弯。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上模1 模头11 螺钉12
下模2 模头21
缓冲硅胶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实施例一,偏光薄膜烘弯成型模具是由上模1和下模2组成,上模1和下模2相互靠近而形成容纳偏光薄膜的型腔,上模1和下模2的内表面分别固定一层缓冲硅胶3。具体结构可以是这样,上模1具有向下凸的模头11,模头11与上模1主体可以是分体成型(如图1所示)也可以是一体成型,上模1主体上开设通孔,模头11上形成螺孔,模头11通过螺钉12固定在上模1主体上,模头11的表面固定一层缓冲硅胶3,下模2具有与模头11配合形成型腔的凹槽,凹槽的表面也固定一层缓冲硅胶3。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实施例二,偏光镜片的成型模具是由上模1和下模2组成,上模1和下模2相互靠近而形成容纳偏光薄膜的型腔,上模1和下模2的内表面分别固定一层缓冲硅胶3。具体结构可以是这样,下模2具有向上凸的模头21,模头21与下模2主体可以是分体成型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如图2所示),模头21的表面固定一层缓冲硅胶3,上模1具有与模头21配合形成型腔的凹槽,凹槽的表面也固定一层缓冲硅胶3。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是:在型腔的双面都设有缓冲硅胶,由双面缓冲硅胶降低模具型腔的硬度,避免破坏偏光薄膜的偏光性能,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双面缓冲硅胶保温性能佳,导热更加均匀,可确保偏光薄膜的弯曲度,避免边缘回弯。
故,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虹泰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虹泰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844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膜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排球教学中的扣球训练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