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61317.X | 申请日: | 2011-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68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 发明(设计)人: | 谭欣荣;何安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电动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动力能源已经由于重量重、不环保的问题而不能适应这些设备对动力的要求。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广为推广的一种绿色可循环利用的能源,对于上述的电动工具、电动玩具、模型飞机、电动车应用而言,这些设备具有瞬时或连续采用大电流工作要求,有的甚至要求30C、35C放电,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还会要求更高的放电倍率,而该电量需求是目前的单个锂离子单体电池难以适应需求。
由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者并联构成高倍率锂离子电池组由于具有工作电压高、重量轻、体积小、无记忆效应、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其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动力能源。
锂离子电池组可以由单体电池并联组成,其在连接时,各单体电池的正极极耳顺次两两焊接连接,负极极耳顺次两两焊接连接,使得各单体电池采用并联的电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实现大电流输出。
锂离子电池组还可以由单体电池串联组成,其在连接时,第一单体电池的正极极耳与第二单体电池的负极极耳焊接连接,第二单体电池的正极极耳与第三单体电池的负极极耳焊接连接,如此循环下去,使得所有的单体电池采用正极、负极顺次连接的串联连接方式,对外供电,实现高电压输出供电。
现有技术的锂离子电池组中,无论是单体电池串联还是并联组成,其极耳焊接方式主要如图1所示:
首先,使待焊接的两单体电池101、102的极耳的水平弯折,使两水平弯折段部分重叠103;
然后,在在该重叠的极耳端103加锡条定点焊接的方式,使得锡条被融化在极耳重叠处,实现极耳焊接连接。
本发明人在进行本实用新型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极耳焊接方法,存在以下的缺陷:
第一:在极耳的焊接部容易存在虚焊,焊接后极耳牢固不够,导致导电性能欠佳。
第二:在该极耳相互焊接部位上极耳容易折断,导致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的不良率较高。
第三:在极耳重叠103处的焊接温度过高,导致锂离子单体电池101、102由于温度过高而内部的电解液汽化而出现气胀现象,影响锂离子电池组的电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组,该锂离子电池组中各单体电池的极耳焊接部位结构更加稳固,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组的导电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组,包括复数个通过极耳的焊接而串联或者并联连接在一起的单体电池;
其中,任意两个焊接连接的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的连接结构如下:
所述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水平弯折段的末端水平相对,在所述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之间留有预定的间隙,
在所述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水平弯折段的背面还垫有一刚性板,所述刚性板顶面设置有第一锡层,所述第一锡层与所述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的水平弯折段的背面焊接在一起;
在所述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的水平弯折段的顶面以及所述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之间的间隙还设置有:第二锡层,
所述第二锡层与所述刚性板顶面的所述第一锡层相熔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水平弯折段的末端水平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水平弯折段之间的间隙宽度为:1-3毫米。
可选地,所述刚性板为:PCB纤维板。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对于锂离子电池组中任意两单体电池串联或者并联连接的任意两焊接的极耳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极耳焊接方法,由于本实施例的极耳焊接具体是在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水平弯折段间隙处的刚性板的顶面进行焊接而非直接在极耳进行焊接,故焊接过程中的热量可以大部分被刚性板散热,而仅部分热传导到极耳的热量被传导到单体电池的内部,采用该焊接方法可以大大避免单体电池内部的电解液由于高温而产生气胀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613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