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阻菌吸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49585.X | 申请日: | 2011-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67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曹兰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兰昌 |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12 | 代理人: | 胡澎 |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吸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气体处理法影响病人呼吸系统的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阻菌吸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疗机构中使用的吸氧通路一般为:供养端口→流量计→湿化瓶→鼻氧管(吸氧管)→吸氧者,其中流量计和湿化瓶由于不易消毒,存在很大的污染风险,在不同患者使用时,极易引起交叉感染。
据《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5月15日发表的“氧气湿化瓶细菌学调查”一文表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集10个氧气湿化瓶在使用前、中、后各期间的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同时对湿化水、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并采集患者痰液进行培养检查,结果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各部位、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未检测到患者感染细菌,患者使用后40%的氧气湿化瓶的内芯、内壁、出气口及管道检到与患者痰液培养结果相同的致病菌。结果认为氧气湿化瓶易被患者污染,其内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最危险因素。
另据《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12月12日发表的“氧气湿化液与肺部感染的调查”一文表明:云南红十字医院取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及湿化液进行普通细菌的培养,结果84%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供分离到20种69株细菌,以G-杆菌为主(57.96%);58%的痰培养液有病菌生长,其细菌分布以G-杆菌为主,31.8%痰培养与湿化液所分离的细菌一致。结论,湿化液细菌污染主要是造成医院肺部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
所以,目前在医疗机构中,普遍使用的传统吸氧装置在吸氧过程中,存在着致病菌的污染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了一种新型阻菌吸氧装置,以解决目前使用的吸氧装置所导致交叉感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阻菌吸氧装置,在进气管的一端接有进气接头,在进气管的另一端接有单/双头鼻塞,在所述进气管上串接有阻菌过滤器。
所述阻菌过滤器是在一个封闭的壳体上分别设置有进、出接口,在所述壳体中设置有微孔过滤膜、烧结滤芯或不锈钢微孔滤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吸氧管路上加装阻菌过滤器,在吸氧时,就能够有效阻隔来自流量计及湿化瓶内的细菌、病毒等微粒的侵入,而水分子可以通过,在防止交叉感染的同时,不影响湿化效果;在停止吸氧时,能有效阻隔空气中细菌、病毒等微粒的逆流而入。这样,既可对吸入的氧气进行有效地过滤,以阻隔随附在输氧管道和装置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粒,从而隔绝吸入氧气中的致病菌;又可防止细菌、病毒等微粒通过管路进入湿化瓶污染湿化液,形成交叉感染。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输氧的卫生、安全、舒适,消除了吸氧所致的交叉感染,保证了输氧治疗的效果,可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治疗和保健氧疗的供氧输氧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为普通的鼻氧管结构,包括进气管3、锥形的进气接头4、双导管、三通头、管卡、双头鼻塞5等,进气接头4接在进气管3的一端,双(单)头鼻塞5接在进气管3的双导管段中,在进气管3上串接有阻菌过滤器。阻菌过滤器可设置在进气管管路上的任一位置处。
所述阻菌过滤器是在一个封闭的壳体2上分别设置有反向伸出的进、出接口,在壳体2中设置有微孔过滤膜、烧结滤芯或不锈钢微孔滤芯1,其中任一种可通过支架支撑定位在壳体2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兰昌,未经曹兰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495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雾化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卷烟的固体烟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