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磨蒜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85803.8 | 申请日: | 2011-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4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 发明(设计)人: | 林立楷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立楷 |
| 主分类号: | A47J42/24 | 分类号: | A47J42/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磨蒜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磨蒜器。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着蒜缸和蒜槌将蒜瓣捣成蒜泥,无论用量大小,都要操持笨重的蒜缸和蒜槌,不仅慢而且很麻烦,尤其蒜缸和蒜槌的撞击声使人更烦躁,如果操作不当,往往会令蒜瓣和蒜汁溅出蒜缸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手动磨蒜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磨蒜器,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扣装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上壳体的内部空腔内设有第一磨蒜齿,所述下壳体的内部空腔内设有与第一磨蒜齿相配合的第二磨蒜齿。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的中心设有圆柱体,所述下壳体的中心设有与所述圆柱体相对应的凹槽,所述圆柱体的截面直径小于所述凹槽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磨蒜齿至少有6个对称的分布在所述圆柱体的两侧,所述第二磨蒜齿至少有6个对称的分布在所述凹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磨蒜齿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磨蒜齿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外侧呈锯齿状。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设有可沿第二磨蒜齿上下移动的清蒜板,所述清蒜板上设有与第二磨蒜齿的数量、形状和位置相对应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清蒜板上连接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底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磨蒜齿与所述第二磨蒜齿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磨蒜齿不大于所述上壳体内部空腔的高度,所述第二磨蒜齿不大于所述下壳体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磨蒜齿与所述第二磨蒜齿均为六棱柱。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扣装后形成大蒜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相互转动,上壳体内的第一磨蒜齿和下壳体内的第二磨蒜齿将蒜瓣磨成蒜泥,结构简单,提高工作效率,且磨蒜过程中蒜瓣或蒜汁不会从上壳体和下壳体形成的封闭空间内溅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壳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磨蒜器,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1扣装在所述下壳体2上形成大蒜形状,所述上壳体1的内部空腔内设有若干第一磨蒜齿11,所述下壳体2的内部空腔内设有与第一磨蒜齿11相配合的若干第二磨蒜齿21,所述第一磨蒜齿11与所述第二磨蒜齿21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一磨蒜齿11与所述第二磨蒜齿21均为六棱柱,所述第一磨蒜齿11不大于所述上壳体1内部空腔的高度,所述第二磨蒜齿21不大于所述下壳体2的高度,防止第一磨蒜齿11接触下壳体2的内腔底部,和防止第二磨蒜齿21接触上壳体1的内腔底部。
所述上壳体1的中心设有圆柱体12,所述下壳体2的中心设有与所述圆柱体12相对应的凹槽22,所述凹槽22的外侧呈锯齿状,所述圆柱体12的截面直径小于所述凹槽22的直径,使得圆柱体12可在所述凹槽22内转动,且使得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互转动时更稳固。
所述第一磨蒜齿11为至少6个对称的分布在所述圆柱体12的两侧,所述第二磨蒜齿21为至少6个对称的分布在所述凹槽22的两侧,且所述第二磨蒜齿21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磨蒜齿11交错设置。
所述下壳体2设有可沿第二磨蒜齿21上下移动的清蒜板23,所述清蒜板23上设有与第二磨蒜齿21的数量、形状和位置相对应的通孔。所述清蒜板23上连接有推动杆24,所述推动杆2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壳体2的底端。推动杆24推动清蒜板23向上移动,将蒜泥很容易的清理出。
磨蒜时,将蒜瓣放入下壳体2的空腔内,将上壳体1扣装在下壳体2上,左右转动,将蒜瓣磨成蒜泥后,将上壳体1取下,将推动杆24向上推,从而使得清蒜板23向上移动到第二磨蒜齿21的顶端,将蒜泥清出后,用清水将磨蒜器清洗干净即可重复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立楷,未经林立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58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层共挤押出机模具
- 下一篇:光缆用SZ骨架芯的生产方法及生产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