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列车扭杆系统用连杆关节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60433.2 | 申请日: | 2011-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4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燕;冯万盛;荣继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C27/00 | 分类号: | F16C27/00;B61F5/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列车 系统 连杆 关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减振部件,尤其是指一种高速列车扭杆系统用连杆关节,主要用于高速列车上抗侧滚扭杆系统中垂直连杆的橡胶弹性元件中。同时适用于各种地铁、城市轻轨车辆的转向架用橡胶弹性元件及工程机械等任何减振弹性连接的部位。
背景技术
橡胶弹性元件是常用的一种橡胶金属复合的减振元件,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减振场所,尤其是在机车车辆的转向架中应用十分普遍。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橡胶弹性元件广泛的应用于高速列车的各种悬挂部位。高速列车的高速、安全性、舒适性对橡胶弹性元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速列车的扭杆系统中,需要一种便于安装,占用空间小,提供可靠的使用寿命的同时又可以提供大偏扭自由度的弹性元件。但现有的橡胶弹性元件尚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因此需要对此提出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球铰类橡胶弹性元件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高速列车上,便于安装,空间尺寸小,能提供合适的径向刚度以保证弹性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提供大偏扭转自由度的球铰类橡胶弹性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提出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高速列车扭杆系统用连杆关节,包括一个金属内套、金属外套、弹性橡胶体和金属隔套;弹性橡胶体与金属外套、金属内套和金属隔套通过硫化成为一体。其特点在于:金属外套为球头式结构,且在金属外套上带有螺纹杆,内部为球面结构;金属隔套为球面分瓣多层结构,为对称的两瓣,且每层的两瓣之间形成有一开口,每层共有两个开口;并且每相邻两层金属隔套的开口成交叉状分布;弹性橡胶体通过热扩挤金属内套内孔的方式对弹性橡胶体进行预压缩。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金属内套、金属外套及金属隔套为球面结构,使得球铰类弹性元件的偏扭转刚度很低;金属外套为球头式结构并且有螺纹杆,便于球铰类弹性元件的安装;独特的交叉布置的金属隔套结构,便于径向刚度的调整;球铰类弹性元件硫化后,即进行内孔扩挤的过程,解决了球头式球铰类产品无法对弹性橡胶体进行预压缩的问题,热扩挤金属内套的内孔,有效地对弹性橡胶体进行了预压缩,并保证了产品的外观质量。在结构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金属外套为球头式结构且有螺纹,便于球铰类弹性元件的安装;
2. 金属隔套分为两瓣,每层的两瓣隔套所形成的开口与水平面成45°夹角,并且每相邻两层隔套的开口交叉布置并成90°夹角;且金属隔套为多层结构;
3. 弹性橡胶体为整体结构,弹性橡胶体的预压缩通过热扩挤金属内套的内孔形成;
4. 金属内套、金属外套及金属隔套均为球面结构,使得球铰类弹性元件有很大的偏扭转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侧向示意图。
图中:1、金属外套;2、金属内套;3、金属隔套;4、弹性橡胶体;5、两瓣隔套形成的开口;6、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附图1和2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通过附图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速列车扭杆系统用连杆关节,包括一个金属内套2、金属外套1、弹性橡胶体4和金属隔套3;弹性橡胶体4与金属外套1、金属内套2和金属隔套3通过整体硫化成为一体。其特点在于:金属外套1为球头式结构,且在金属外套1上带有螺纹杆6,金属外套1的内部为球面结构;金属隔套3为球面分瓣多层结构,为对称的两瓣,且每层的两瓣之间形成有一开口5,每层共有两个开口5;并且每相邻两层金属隔套3的开口5成交叉状分布。
金属隔套3每层的两瓣隔套所形成的开口与水平面(或与螺纹杆6的中心线成一定夹角布置,且最佳夹角为45°夹角。并且金属隔套3每相邻两层的开口5的交叉状按互成90°夹角分布。弹性橡胶体4为整体结构,并通过热扩挤金属内套内孔的方式对弹性橡胶体进行预压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04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