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的外接充电接口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50321.9 | 申请日: | 2011-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9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江;彭子荣;杨洪;徐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27/00 | 分类号: | H01R27/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刘显扬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外接 充电 接口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外接充电接口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全国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充电桩建设也开始进入实质阶段。目前北京、深圳、合肥等地都分别出台了不同的充电站标准,而且很多已经建成的充电站普遍采用国外的相关标准,由于缺乏全面的统筹,已建成的电动车充电站接口普遍存在各不相同、互不通用的缺点,此外,在2010年深圳举行的电动车大会上,各大汽车厂家展出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插口竟无一相同。这几方面因素都对国内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设置了非常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如不采用国家标准,充电站和充电桩采用国外相关标准,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我们在充电站标准上失去自主权,而电动汽车的发展也将会受制于他人。
此外,统一电动车的充电接口,还要做到经济、方便,为此充电接口的设计很有必要根据其充电方式、充电时长及成本等因素考虑。如,国内比亚迪公司将快速充电器安装在其PHEV车上,这种做法很不可取。首先,目前我国还未解决构成快速充电器的大功率开关管IGBT的技术问题,其成本较高,而且维护费也较高。其次,只有公共设施才能提供大功率交流电,最后,它还限制了未来向V2G的发展。
另外,在充电器接插件接口方面,国标草案及国际接口标准尚未有明确定义数字通讯方式及交互协议,对于BPL方案也为避免对影响汽车动力系统的安全,其系统只通过读取电池管理系统(BMS)CAN的信息来间接地对充电桩网络系统进行简单的电能开关管理,而不向CAN发指令。其次,BPL信息控制中心通过接收AutOSBox发出的无线信号管理其智能充电网络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统一国内电动汽车接口标准,弥补国内现有技术及充电基础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做到充电成本合理、方便。
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外接充电接口系统,包括:接口本体、分别设置在所述接口本体上的慢速充电接口、快速及超快速充电接口、串行口,和标志位;所述慢速充电接口与SAEJ1772标准和IEC62196兼容,所述快速及超快速充电接口与SAEJ1772标准和IEC62196标准,所述串行口以连接动力系统CAN总线,所述标志位用于判断充电接口是否接通及其相应的功率范围。
其中,慢速充电接口作为EV/PHE必备车载充电器,它的充电器接插件接口兼容国际标准SAEJ1772/IEC62196及国标草案,并且含有一判断充电接口是否接通及功率范围的标志位。
快速及超快速充电接口,它是将快速及超快速充电器功能合并在一起,不建议将这种充电器安装在车上,BMS只提供一外界直流大功率快速充电接口,其充电器接插件接口在兼容国际标准SAEJ1772/IEC62196及国标草案基础上增加串行数字接口,该数字接口应独立于动力系统CAN总线,以避免造成复杂的整车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还未解决构成快速充电器的大功率开关管IGBT的技术问题,其成本及维护费都较高。而且只有公共设施才能提供大功率交流电,同时它还限制了电动车未来向V2G的发展。
鉴于以上情况,上述技术方案将快速及超快速充电器功能合并在一起,由于车载的限制,不建议将这种充电器安装在车上,更优的是提供一汽车与外界连接的充电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统一国内电动汽车接口标准,弥补国内现有技术及充电基础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做到充电成本合理、方便。
优选的,所述慢速充电接口包括:分别分布的接地端口、交流电端口和中线端口。
优选的,所述快速及超快速充电接口包括:分别分布的用于交流快速充电的三相电充电端口、用于直流快速充电的直流充电端口,和接地保护端口。
进一步的,所述快速及超快速充电接口还包括:低压辅助电源端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慢速充电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中快速及超快速充电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03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车床的润滑系统
- 下一篇:机加工刃具的冷却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