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铜电解液的除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36129.4 | 申请日: | 2011-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9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勤;陈艳红;闫梨;郭苗苗;马琳;苏陶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17/035 | 分类号: | B01D17/035;B01D17/04;C22B3/22;C25C1/00;C25C7/0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 地址: | 44812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解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铜冶金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铜电解液的除油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铜冶金中,湿法冶金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而浸出-萃取-电积工艺随着湿法铜冶金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电积对硫酸铜电解液中的油份要求非常高,一般不超过10mg/L,否则过高的油份会沉积在阴极铜上,导致沉积部位铜变色,这部分铜性质脆弱且呈粉末状,影响铜板质量。运行正常的萃取槽,经过萃取出来的电解富液其中的油份一般在10-100mg/L,一般都需要进行除油,以保证铜板质量,又可以回收部分有机萃取剂。但是,目前的除油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化学的方式来进行,其工艺复杂,除油效率不高,可连续操作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铜电解液的除油装置,其除油效率高,可连续操作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铜电解液的除油装置,其包括有混合室、分解室、出料室、溢流管、导流管及破乳装置,所述的溢流管为至少两个,所述的破乳装置设于所述的混合室内,所述的混合室上设有铜电解液入口,所述的混合室与所述的分解室间设有溢流管及导流管,所述的混合室与分解室间的溢流管的进口与所述的混合室相通,出口与所述的导流管相通,所述的导流管与所述的分解室相通,所述的分解室与所述的出料室间也设有溢流管。
优选地,上述的破乳装置为超声波发生器。
优选地,上述的分解室包括气泡捕捉室及澄清室,所述的气泡捕捉室设有气体进口,其通过溢流管与导流管与所述的澄清室相连。
优选地,上述的气泡捕捉室内进一步设有挡板,所述的挡板上设有通孔。更优选地,上述的挡板上每平方分米中有通孔25~50个,所述的通孔的直径为5~10mm。
优选地,上述的澄清室的下方设有固体颗粒出口。
优选地,上述的出料室下方设有使液体流出的泵及控制泵开关的浮球阀。
上述的导流管上设有一组有机溢流口,所述的有机溢流口分别与气泡捕捉室、澄清室相连。
优选地,上述的混合室与分解室间的溢流管的进口设于所述的混合室上距离上部1/3~1/4处。气泡捕捉室、澄清室的溢流管的连接处在距离底部的1/3~1/4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使用时,先将铜电解富液经过铜电解液入口进入除油器的混合室内,开启超声波发生器,经过破乳的电解液通过溢流管及导流管的溢流口进入气泡捕捉室,从气体进口进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在挡板与气泡捕捉室所开成的空间内进行气液混合,气泡通过带通孔的挡板上升,由于挡板的通孔微小,使得气体形成均匀的、一定直径的大气泡,大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会粘附悬浮在溶液中的经过破乳后絮并的油滴,并使其上浮到液面上,铜电解液经过溢流管进入澄清室,进一步澄清,使得少量的油滴再次上浮到液面上,同时使得少量的固体颗粒沉降到底部,从固体颗粒出口排出,所有漂浮在液面上的有机物经过有机溢流口进入有机导流管并排出,进一步回收其中的有机萃取剂,经过澄清的铜电解液溢流到出料室,然后通过泵使得除油后的铜电解液排出。本新型,具有除油效率高,可连续操作与无人操作的优点,同时能减少铜电解液中的固体悬浮颗粒,很有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混合室-1 分解室-2 出料室-3 溢流管-4 导流管-5超声波发生器-6 挡板-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铜电解液的除油装置,其包括有混合室1、分解室2、出料室3、溢流管4、导流管5及破乳装置,其中:
混合室1设有液体入口11,在本实施例中,破乳装置为超声波发生器6,其设于混合室1的底部。混合室1的四周壁要比气泡捕捉室21、澄清室22的壁高10-20cm,溢流管4的出口,即液面要比气泡捕捉室21、澄清室22的壁低5-10cm,出料室3用挡板33一分为二,挡板33的高度是混合室1的四周壁高度的1/2-3/4,这样既可以防止冒槽又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有效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61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线缓流动式浸泡膜芯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尔夫球上球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