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散热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23973.3 | 申请日: | 201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8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阳;何智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1/00 | 分类号: | F28D1/00;F01P11/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混合 动力 汽车 散热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装置,具体涉及电驱动部分采用水冷冷却方式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装置。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车动力总成部分由发动机和电驱动系统共同构成,发动机与电驱动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二者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冷却。根据设计要求,发动机与电驱动系统均采用水冷冷却方式,由于发动机及电驱动系统对冷却温度要求不同,且相差过大,冷却系统使用同一水冷式散热器无法满足发动机及电驱动系统同时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及电驱动系统采用水冷冷却方式均能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散热器装置。
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散热器装置包括散热器水箱本体,散热器水箱本体上部设有上水室,上水室上设有进水口;下部设有下水室,下水室上设有出水口;所述散热器水箱本体包括并排设置的独立的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和独立的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和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相邻的侧面分别设有U形槽,一块隔风海棉插设在所述两侧面的U形槽内;所述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顶部设有两个定位销,底部设有两个定位销;所述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顶部设有两个定位销,底部设有两个定位销。
所述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和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相邻处间隙宽度为32.6㎜。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装置分为电驱动散热器和发动机散热器两部分,两个散热器相对独立,分别具有各自的冷却水循环系统,可实现两套冷却系统的独立控制,冷却温度互不影响,能够使发动机和电驱动系统同时工作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中序号: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1、电驱动散热器上水室2、定位销3、电驱动散热器进水口4、电驱动散热器水箱盖5、隔风海绵6、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7、发动机散热器上水室8、发动机散热器水箱盖9、发动机散热器进水口10、发动机散热器下水室11、发动机散热器出水口12、电驱动散热器下水室13和电驱动散热器出水口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散热器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独立的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1和独立的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7。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1上部设有电驱动散热器水箱盖5和电驱动散热器上水室2,电驱动散热器上水室2上设有电驱动散热器进水口4;下部设有电驱动散热器下水室13,电驱动散热器下水室13上设有电驱动散热器出水口14;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7上部设有发动机散热器水箱盖9和发动机散热器上水室8,发动机散热器上水室8上设有发动机散热器进水口10;下部设有发动机散热器下水室11,发动机散热器下水室11上设有发动机散热器出水口12。
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1和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7相邻处间隙宽度为32.6㎜。二者相邻的侧面分别设计有U形槽结构,一块隔风海棉6插装在所述相邻的两侧面的U形槽内。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1与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7之间的间距以减小热辐射的相互影响,但是,由于间距的存在,会使冷却风扇产生的部分冷却风从该处漏掉,为此在两部分散热器之间加装隔风海绵6以减小漏风,保证了散热器的通风量,提升散热效果。
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定位销3;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定位销3。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1和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7形成两套冷却系统,各有一个冷却风扇,冷却风扇固定于散热器上。由于两个冷却风扇并不同时工作,在一个风扇工作另一个风扇不工作的情况下,容易在散热器上产生一定的扭力,影响散热器的使用寿命。为此在电驱动散热器水箱本体1和发动机散热器水箱本体7上分别增加4个定位销3,以增强散热器的装配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39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