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189794.2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7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缪正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缪正祥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吴百智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内应力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仪器,尤其涉及一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深基坑进行监测时,通常采用在基坑顶部选择监测点,现场架设检测设备,如经纬仪、水准仪或全站仪等,进行定时、定点检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来确定基坑边坡变形情况,这样存在的不足为:一是不能实现适时监控,在两次监测的时段内,基坑坑壁变形情况不能随时掌握,以至在基坑边坡出现较大变形甚至出现险情时,难以实现适时控制,而发生事故;二是不能及时发现事故,现行监控是基于变形后的监控,基坑变形通常是从底部,如滑切面开始的,在底部已经产生滑动或沉降后,再反映到基坑顶面。在发生破坏情形下,基坑底部已经早于基坑顶面发生破坏,但难以及时发现;三是难以在低成本下进行控制,现行监控中的控制是基于坑壁破坏后的控制,其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但对财产损失难以进行控制。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该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的使用能实现适时监控,及时发现事故,且使用成本低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该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的使用能实现适时监控,及时发现事故,且使用成本低廉。
要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其包括盖管帽、盖管、感应棒、多个感应元件、数据线束、报警器和监控部,所述的盖管帽和盖管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的感应棒穿过盖管帽伸进盖管帽和盖管形成的封闭空腔内,所述的感应棒为有多个小孔的管状结构,所述的数据线束置于感应棒内,多个感应元件间隔地贴于感应棒的外壁上,所述的盖管帽、盖管和感应棒之间充填有沙粒,所述的报警器位于感应棒的顶端,所述的监控部位于感应棒的旁侧。
所述的感应棒由多段组装而成。
所述的感应棒的每个小孔设置有橡胶塞。
本实用新型一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采用这样的结构,使用时能实现适时监控,及时发现事故,且使用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盖管帽;2、盖管;3、沙粒;4、感应棒;5、感应元件;6、数据线束;7、报警器;8、监控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深基坑坑壁内应力监测装置,包括盖管帽1、盖管2、感应棒4、多个感应元件5、数据线束6、报警器7和监控部8,所述的盖管帽1和盖管2形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的感应棒4穿过盖管帽1伸进盖管帽1和盖管2形成的封闭空腔内,所述的感应棒4为有多个小孔的管状结构,感应棒正方形截面,所述的数据线束6置于感应棒4内,多个感应元件5间隔地贴于感应棒4的外壁上,所述的盖管帽1、盖管2和感应棒4之间充填有沙粒3,所述的报警器7位于感应棒4的顶端,所述的监控部8位于感应棒4的旁侧。感应棒4由多段组装而成,每段的一端具有外螺纹,另一端具有内螺纹,感应棒4的每个小孔塞有橡胶塞。报警器7可以采用灯馈,即通过设置在现场的报警灯适时红灯报警;报警器7也可以采用声馈,即通过设置的声响装置报警。
在监测点,根据监测深度要求钻出直径为150毫米的监测孔,随即放入感应棒,并用沙粒填灌密实,细度模数选择在0.7-1.5之间,基坑尚未开挖时,感应原件可以监测到作用于感应棒上的静止土压力;基坑开挖中,随着开挖深度的加深,作用于感应棒上的土压力也将随之增加,当达到临界状态时即主动土压力值时,基坑边坡将发生滑移,导致基坑坍塌。监测前设定预警值,当土压力值尚未达到临界值时即报警。对采用支护结构进行支护的基坑工程,可以通过支护结构抗力设计值确定土压力控制值。感应原件所监测的数据通过传导线路上传至控制室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和反馈。这样,就能实现适时监控,及时发现事故,且使用成本低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缪正祥,未经缪正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897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