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车拉臂钩的锁钩换切传动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175780.5 | 申请日: | 2011-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5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 发明(设计)人: | 贾猛;高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耐德新明和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F3/02 | 分类号: | B65F3/02;B65F3/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50210 | 代理人: | 贺珠平 |
| 地址: | 400054 重庆市巴***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车 拉臂钩 锁钩换切 传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换切垃圾车锁钩状态的传动机构,具体涉及垃圾车拉臂钩的锁钩换切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垃圾车的车架上均设有抓卸、倾斜垃圾箱的拉臂机构,该拉臂机构包括一“L”形的拉臂钩和一倾斜架,拉臂钩和倾斜架相铰接,在拉臂钩上还设有锁钩,当拉臂机构处于抓卸垃圾箱的工作状态时,锁钩与倾斜架脱离,此时拉臂钩向上升起,而倾斜架仍平置在垃圾车的车架上表面;当拉臂机构处于倾斜垃圾箱的工作状态时,锁钩与倾斜架相挂接,此时拉臂钩向上升起时倾斜架也随同向上升起。目前拉臂钩的锁钩与倾斜架之间的脱离/挂接状态的换切采用机械软轴拉索来完成,这种结构对机械软轴拉索的强度有较高要求,并且机械软轴拉索在长期使用后其强度降低,容易断裂,形成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又采用油缸操纵机构来完成拉臂钩的锁钩与倾斜架之间的脱离/挂接状态的换切,但是油缸操纵机构结构复杂、使用成本较高并且检修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和维护方便、使用安全的垃圾车拉臂钩的锁钩换切传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垃圾车拉臂钩的锁钩换切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手柄机构,该手柄机构包括一转轴,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手柄和连接板,所述手柄和所述连接板均垂直于转轴的轴心线,且手柄的操纵端和连接板的自由端分列在转轴的两侧;一控制连杆机构,该控制连杆机构包括一控制连杆和一连杆轴,所述控制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接板的自由端,控制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连杆轴的中部;相互对称的左、右传动机构,各传动机构分别包括一曲柄和一传动连杆,各曲柄折转成“L”形,其折转角度为α,90°<α<180°,各曲柄的中部均设有用于与拉臂钩的钩臂相铰接的铰轴;各曲柄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杆轴相铰接,各曲柄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传动连杆的一端相铰接,各传动连杆的另一端用于铰接相对应的锁钩。
各传动连杆分别固定有止动板,各止动板均向传动连杆的下侧延伸;还包括与所述两止动板一一对应的两止动臂,各止动臂的中部设有用于与拉臂钩的钩臂相铰接的转轴,各止动臂的一端均向下方折转,各止动臂另一端设有与对应的止动板相配合的限位块,各止动臂设有限位块的一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到拉臂钩钩臂的回位弹簧。
各传动连杆均设有用于连接到拉臂钩钩臂的拉簧。
各传动连杆与对应锁钩之间分别设有叉臂,该叉臂的一端与传动连杆固定,叉臂的另一端用于与锁钩相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手柄机构、控制连杆机构和左、右传动机构实现锁钩与倾斜架之间的脱离/挂接状态的换切,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解决了现有机械软轴拉索强度不够、容易断裂的缺点,另一方面比现有的油缸操纵机构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维修且降低了使用成本。
2、当“L”形拉臂钩上升,“L”形拉臂钩的水平钩臂与拉臂钩的底架横梁之间存在间隙距离,左止动臂和右止动臂向下方折转的折转部与底架横梁脱离,在回位拉簧的带动下,两个止动臂设有限位块的一端绕转轴转动上升,此时限位块位于止动板的后侧能够限制左传动连杆和右传动连杆向后后移动,手柄不能向上拉起,即实现了拉臂钩升起时,手柄被锁紧不能动作,防止拉臂钩处于升起状态时拉臂钩与倾斜架之间脱离,使得拉臂钩处于升起状态时拉臂钩与倾斜架之间始终为连接状态,提高了垃圾车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手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左传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止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左止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耐德新明和工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耐德新明和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757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