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密封直通式止回阀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156748.2 | 申请日: | 2011-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83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陈桂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桂兰 |
| 主分类号: | F16K15/02 | 分类号: | F16K15/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4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通式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回阀,尤其是涉及一种密封直通式止回阀。
背景技术
现有高压直通式止回阀阀体与阀盖之间多为法兰连接,其阀门结构尺寸较大,原材料消耗较多。所有止回阀都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其闭合点即密封面,一般采用金属类硬质材料(简称硬密封)和橡胶类软性材料(简称软密封),也有硬、软配合或复合和镶嵌制作而成的。众所周知:硬密封受压耐温高,但用于气体易渗漏,若偶尔闭合不正或流体中混有微粒物夹住,就会影响止回效力。而橡胶类软性材料制成的软密封,虽然密封性好,但受不起逆流压力和阀芯关闭时冲击力,软密封易变型和破裂,使用寿命短暂。另外软性材料的弊病会老化、发硬、怕热胀、冷缩和长期压迫会失弹,这些问题足已使软.硬配合或复合及镶嵌的止回阀维修率及高。其它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的止回装置,也不是完美之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尺寸小、重量轻、密封好及成本低的密封直通式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密封直通式止回阀,包括连接进出水管道的阀体、设置阀体内的阀芯以及固定在所述阀芯内的弹簧,所述阀体的左端设置有进口管道接口以及阀体的右端设置有出口管道接口,其特征在于,在阀体的阀腔上部设有预紧密封装置,阀体的阀腔下部设置有带阀芯和弹簧的弹力压紧装置,阀体左端出口管道接口通过法兰连接进水管,阀体的进口通道连接弹力压紧装置的入口端,阀体的出口通道连接弹力压紧装置出口端,所述弹力压紧装置与所述预紧密封装置连接。
优选方式,所述预紧密封装置包括螺母、压垫、上顶盖、螺盖,其中上顶盖上部设有螺杆,螺杆穿过上螺盖的中心与螺母连接,螺盖与上顶盖之间设有压垫。
优选方式,所述的弹力压紧装置包括弹簧、阀芯、下顶盖,所述下顶盖设在阀腔下部中心位置,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下顶盖的上端,弹簧固定在所述上顶盖与所述下顶盖之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利用介质压力使阀体顶盖连接处实现自动密封,在螺母的预紧作用下,在阀腔、压垫、上下顶盖之间形成预紧密封,工作时,在高压介质作用下,内压作用于上下顶盖,使阀腔和顶盖与压垫之间形成较大的密封比压,内压越高,密封比压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同时,因改变了阀盖形式使阀门自重减轻35%,成本降低30%,本实用新型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密封性好及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便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照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密封直通式止回阀,包括连接进出水管道的阀体2、设置阀体2内的阀芯3以及固定在所述阀芯3内的弹簧4,所述阀体2的左端设置有进口管道接口13以及所述阀体2的右端设置有出口管道接口14,其中在阀体2的阀腔10上部设有预紧密封装置,阀体2的阀腔10下部设置有带阀芯3和弹簧4的弹力压紧装置,阀体3左端出口管道接口14通过法兰1连接进水管,阀体2的进口通道11连接弹力压紧装置的入口端,阀体2的出口通道12连接弹力压紧装置出口端,所述弹力压紧装置与所述预紧密封装置连接。所述预紧密封装置包括螺母8、压垫5、上顶盖6、螺盖7,其中上顶盖6上部设有螺杆15,螺杆15穿过上螺盖7的中心与螺母8连接,螺盖7与上顶盖6之间设有压垫5。所述的弹力压紧装置包括弹簧4、阀芯3、下顶盖9,所述下顶盖9设在阀腔10下部中心位置,所述阀芯3设置在所述下顶盖9的上端,弹簧4固定在所述上顶盖6与所述下顶盖9之间。
由于利用介质压力使阀体2顶盖连接处实现自动密封,在螺母8的预紧作用下,在阀腔10、压垫5、上顶盖6、下顶盖9之间形成预紧密封,工作时,在高压介质作用下,内压作用于顶盖,使阀腔10和上顶盖6、下顶盖9与压垫5之间形成较大的密封比压,内压越高,密封比压越大,密封效果越好,同时,因改变了阀盖形式使阀门自重减轻35%,成本降低30%,本实用新型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密封性好及成本低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作的精神范畴内,熟悉此技术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的各种简单的变相与修饰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桂兰,未经陈桂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1567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