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脉自身给药插管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09256.0 | 申请日: | 2011-0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36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昱;吕秀依;张栗;赵春;马宝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D7/00 | 分类号: | A61D7/00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景丰强 |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静脉 自身 插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属于静脉自身给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静脉自身给药是药物成瘾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动物模型之一。在该模型中,动物通过主动按板或鼻触行为,获得从颈静脉进入体内的药物,完成有效的静脉自身给药行为。同时,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一般历时为几周甚至几个月。因此,静脉插管手术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可利用度在动物能否长期间保持有效自身给药行为中显得更为重要。静脉插管手术是保证静脉自身给药完成的实验基础,而良好和持久的静脉通路是保证动物进行长期有效给药的重要条件。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一般历时为几周甚至几个月,因此外静脉插管手术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可利用度显得更为重要。
静脉自身给药可以在多种动物上实现,包括大鼠、小鼠、灵长类、猫、狗等,大鼠是进行生理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常用的一种实验动物。同时,大鼠体积适中和术后较快的恢复也使其成为静脉自身给药实验中最为常用的动物。但是,大鼠颈静脉血管较细,插管难度大,容易导致插管时间较长,从而延长手术时间,甚至造成大鼠失血过多或死亡。手术导管的不合理设计以及术后洁净程度不高,容易导致导管堵塞,增大动物感染风险,导致漏管和实验失败。综上所述,要保证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大鼠颈静脉插管手术和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自身给药行为,导管的准备和插管方法尤为重要。
颈静脉插管手术所需的基本配件是导管,导管植入体内部分主要包括背部或头部。其中,背部插管手术又分为背件和无背件两种。采用背件的插管技术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0520013524.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大鼠股动脉插管体外部分的保护装置》。但其存在操作麻烦,所需设备复杂,对大鼠创伤较大等不足。而无背件的颈静脉插管手术因为其操作简便,所需设备简易,对大鼠创伤少,而被广泛应用,目前,无背件的颈静脉手术所需导管绝大多数都是进口的成品,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和国内代理商的缺乏,极大的限制了这类导管在国内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且制造成本低廉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垫片;
硬性导管,呈L形弯折状,具有竖直部和水平部;
连接头,设于前述竖直部的中部;
粘结块,将前述的连接头和硬性导管粘结于垫片的端面上,而前述的竖直部则垂直垫片设置;以及
软管,一端与前述水平部密封连接,另一端则为自由端。
进一步,所述的软管包括第一软管及与第一软管连接的第二软管,并且,第一软管的内径与竖直部的外径及第二软管的内径均相适配。
为使粘结牢固,所述的粘结块包括平整的支撑部及凸起于支撑部中部的立柱部,而所述的连接头的下端部则位于立柱部内,所述的水平部则位于支撑部内。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软管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连接血管的硅胶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静脉自身给药插管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材料易得,制造成本较低,便于普及应用,利于本实用新型的插管,颈静脉插管成功率提高,手术时间缩短,而且操作技术易掌握,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符合国际上遵循的“3R”原则。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分解图。
图4为实施例中导管帽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设置有硅胶球的缩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静脉自身给药插管包括垫片1、硬性导管4、连接头3、粘结块2和软管,垫片1为圆形塑料聚丙烯材质,具有网孔,硬性导管4呈L 形弯折状,具有竖直部41和水平部42,连接头3设于竖直部41的中部,具有外螺纹,粘结块2将连接头3和硬性导管4粘结于垫片1端面上,竖直部41则垂直垫片1设置,软管包括第一软管5及与第一软管5连接的第二软管6,并且,第一软管5的内径与竖直部41的外径及第二软管6的内径均相适配。硬性导管4还配备有一内螺纹的导管帽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92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膜大棚、弓棚架
- 下一篇:转接插头、替换式插头及转接插头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