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退火炉热态穿带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20008383.9 | 申请日: | 2011-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7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 发明(设计)人: | 卢纪平;向邦林;郭万青;王彦杰;李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9/54 | 分类号: | C21D9/54 |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退火炉 热态穿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炉穿带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卧式退火炉热态穿带装置。
背景技术
硅钢企业生产取向硅钢产品的最后一条热拉伸退火机组一般采用卧式退火炉进行退火。由于取向硅钢的材质不仅很硬,而且又脆,并且基板的厚度均在0.30mm以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来料是立式卷,在环形炉退火以后,底部的板形质量非常差,存在严重的边浪和边裂,从而在机组退火时,容易出现炉内断带现象,因此对机组的连续生产和产能的发挥影响非常大。一旦出现炉内断带,目前只有采用人工进入炉膛进行穿带作业,才能恢复生产。但是,靠人工穿带存在以下缺陷:
1、机组在正常生产时,炉内温度均在850℃左右,人工穿带必须采用退火炉降温方可进入炉内作业,而降温时间需要48小时以上,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2、机组退火炉与其他退火炉在结构上不一样,整个系统没有抽风和排风设施,在降温过程中只能通过入口和出口密封辊进行热量散发,因此,也没有其它加快降温速度的手段。
3、机组卧式退火炉长度200多米,由于炉膛空间狭窄,进入炉内人工穿带耗时很长,并且容易损坏炉内的相关设备,并且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不利于作业安全。
综上所述,采用目前的人工穿带已经无法满足快速恢复生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退火炉热态穿带装置,该穿带装置能够在热态情况下完成穿带作业,提高了穿带效率,保证了作业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卧式退火炉热态穿带装置包括导向头、本体和带头固定部件,导向头固设于本体前端;本体包括一对运输杆,两运输杆的外侧分别均匀设有数根平衡臂,两运输杆之间通过数块加强板相连接固定;带头固定部件连接设有本体尾端。
所述的带头固定部件包括连接板和上、下夹板,连接板一端与运输杆相连接,另一端中间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还连有一带头弯曲杆,上、下夹板对称设于带头弯曲杆的后侧,上、下夹板之间通过螺栓相夹紧固定,上、下夹板两端也通过螺栓与连接板相固定。
所述的上夹板的下端中间以及下夹板的上端中间呈凸起状。
所述的导向头一端与运输杆相连接,另一端呈向上翘起的圆弧状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卧式退火炉热态穿带装置包括导向头、本体和带头固定部件,导向头固设于本体前端,带头固定部件连接设有本体尾端。采用该穿带装置,无需人工穿带,也无需将炉温降至常温,只需降至600℃即可,并将带头通过带头固定部件固定在穿带装置上,然后通过向前点动退火炉炉辊,即可使穿带装置牵引带钢前行,完成卧式炉热态穿带,整个过程十分简单、安全,并且降温等待时间也大为减少,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穿带装置的结构及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带头固定部件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83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