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式珩磨机上珩磨杆的往复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28294.4 | 申请日: | 2011-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0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信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4B33/10 | 分类号: | B24B33/1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赵艳 |
| 地址: | 2152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珩磨机上珩磨杆 往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式珩磨机上珩磨杆的往复结构。
背景技术
立式珩磨机上珩磨杆一般均通过与主轴相传动连接设置在主轴箱上,在珩磨的过程中,主轴箱一般相对珩磨机的固定横梁需要沿竖直方向升降运动从而实现珩磨加工的进给。在现有的立式珩磨机上,主轴箱的升降运动大都是通过电液伺服控制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控制方式需要建立专门的液压站,而且控制系统中需要涉及多个控制阀和控制元件,管路和线路复杂,容易出现故障,珩磨机维修频率高。此外,采用电液伺服控制的方式来控制珩磨杆的进给,其进给速度低,而且珩磨机的定位精度和重复精度较低,降低了珩磨机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大幅提高珩磨机使用性能的立式珩磨机上珩磨杆的往复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式珩磨机上珩磨杆的往复结构,所述珩磨机包括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立柱、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顶端沿水平方向分布的横梁,所述珩磨机还包括一用于安装珩磨杆的主轴箱,所述横梁上固定设置有一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端传动地连接设置有一丝杠,所述丝杠沿竖直方向分布,所述主轴箱与所述丝杠相固定连接设置。
优选地,所述往复结构还包括多个平衡气缸,所述平衡气缸包括缸体和伸缩杆,所述缸体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伸缩杆沿竖直方向分布,所述伸缩杆的端部与所述主轴箱的顶部相固定连接设置。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平衡气缸有2个。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立式珩磨机上珩磨杆的往复结构通过采用由伺服电机来控制丝杠的往复运动从而实现珩磨杆的进给,相比原来由电液伺服控制方式珩磨机的定位精度和重复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该往复结构简单,不容易出现故障,珩磨机的整体使用性能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2所示,一种立式珩磨机上珩磨杆的往复结构,珩磨机包括沿竖直方向分布的立柱1、固定设置在立柱顶端的横梁2,横梁2沿水平方向分布,该珩磨机还包括一用于安装珩磨杆的主轴箱5,横梁2上固定地设置有一伺服电机3,伺服电机3的输出轴端传动地连接设置有一丝杠4,该丝杠4沿竖直方向分布,主轴箱5固定连接设置在丝杠4上,其安装高度可根据待加工工件的高度来确定。这样,主轴箱5便随着丝杠4的往复运动来实现沿竖直方向的升降运动了,这样即实现了主轴箱5上珩磨杆的进给。由于丝杠往复机床具有特别高的重复定位精度(≤0.025mm),且丝杠往复的速度最高可达60m/min,而原来采用的电液伺服控制方式中液压往复速度一般均≤25m/min,这样由伺服电机 3来控制丝杠4的往复运动从而实现珩磨杆的进给,相比原来由电液伺服控制方式珩磨机的定位精度和重复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该往复结构简单,不容易出现故障,珩磨机的整体使用性能好。
为了使得主轴箱5上珩磨杆在加工过程中较平稳,该往复结构还设置了多个平衡气缸,在本实施例中为2个,这两个平衡气缸均包括缸体6和伸缩杆7,缸体6均固定连接设置在横梁2上由横梁2来支撑其重量,伸缩杆7沿竖直方向分布,伸缩杆7的端部与主轴箱5的顶部相固定连接设置,这样能够对主轴箱5的重量进行平衡,减轻丝杠4的负荷,从而减少丝杠4发热,降低丝杠4工作过程中的噪音,提高丝杠4的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信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信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82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