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除味包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420225.9 | 申请日: | 2011-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2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 发明(设计)人: | 邱俊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俊辉 |
| 主分类号: | A61L9/014 | 分类号: | A61L9/014;A61L101/5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成明新 |
| 地址: | 516220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除味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物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效果良好的除味包。
背景技术
进行除味的物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竹炭包。其价格便宜,但效果不显著,取材不便。
1、材料:竹炭包的竹炭是由五年以上毛竹烧制而成,取材不便。
2、包装:需要2层无纺布包装,不然漏粉。
3、特点:竹炭包的竹炭具有细密多孔,质地坚硬,通气性好,透水性好,保水性好,表面积大的特点。
4、效果:竹炭对甲醛及苯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有实验佐证。可是这些实验条件不能不让人生疑,他们都是把竹炭置于近乎饱和的甲醛蒸汽中进行的,每克竹炭高达68毫克的甲醛吸附量就是在这个状态下测得的,这样的环境,随便扔进一块木头也能熏成甲醛味的。关键问题是竹炭能不能锁住这些甲醛及苯,实验结果令人失望,一旦把这些饱吸了甲醛及苯的竹炭放到没有甲醛及苯污染的空房间里,上面的甲醛及苯会迅速释放,3个小时内每克竹炭中的甲醛含量下降到1.6毫克——除污产品一下子变成了污染源。
所谓的竹炭吸附能力,主要是因为这种不定型碳(区别于钻石那种晶体碳,虽然化学成分是一样的)中有很多大小以微米计算的微孔结构。就像水能渗在沙子里一样。甲醛、水啊这些成分都可以渗进竹炭这些孔道里面。不过,正如实验所显示的,除了将甲醛收容在孔道里,竹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机制来限制它们的自由,正如水可以从沙子里面蒸发干净一样,甲醛也可以从竹炭里挥发出来。
5、使用及效果:竹炭包的推荐用量为2-3公斤/10平方,效果为3个月左右清除异味。一般每隔5天左右要把竹炭包拿到室外太阳下晾晒2-3小时。不然之后会饱和失去活性。其见效慢。
二、空气净化器,其效果快,但价格高,缺乏安全性。
1、空气净化器是一种新型家用电器,它具有调节温度、自动检测烟雾、滤去尘埃、消除异味及有害气体、双重灭菌、释放负离子等功能。空气净化器通常由高压产生电路负离子发生器、微风扇、空气过滤器等系统组成。它的工作原理如下:机器内的微风扇(又称通风机)使室内空气循环流动,污染的空气通过机内的空气过滤器(两次过滤)后将各种污染物清除或吸附,然后经过装在出风口的负离子发生器(工作时负离子发生器中的高压产生直流负高压),将空气不断电离,产生大量负离子,被微风扇送出,形成负离子气流,达到清洁、净化空气的目的,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类似大自然中新鲜空气的“微气候环境”。
2、价格高。真正有效的一般价格为3000-5000元。
3、安全性不高。其需要用电,人不在或睡着的时候有一定的危险。
4、二次污染、制作机器的材料不能分解。
三、茶叶。
茶叶本身就可以吸收味道的但单纯的茶叶吸收性太慢以及容易霉变长虫,持续时间短,还有不可以循环再用等问题。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效果好的除味包成为必要。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效果好的除味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除味包,所述除味包包括吸附包和固定于所述吸附包内的干燥剂包,所述吸附包内设有茶末50-100重量份,茶梗5-20重量份。
较佳的,所述除味包还设有可抽真空的外包装层。
较佳的,所述干燥剂包内设有干燥剂10-60重量份。更佳的,所述干燥剂为氯化钙、硫酸镁、活性氧化铝或硅胶。
较佳的,所述吸附包和干燥剂包的材料为无纺布或纸。
较佳的,所述吸附包还设有细沙。
较佳的,所述吸附包还设有防腐剂。
本发明产品主要功效:
甲醛及苯等有害物质易融于水,所以空气中的水分会吸附到有害的异味。本产品主要利用里茶末有很强的吸潮能力从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有害的物质就会粘附于茶末的表面,但茶末的吸潮能力很快就会失效且不能保证茶末的细孔充分利用,所以产品中间增加干燥剂,干燥剂主要作用是加大产品的吸潮能力及吸潮量,让茶末更好的充分利用其多孔的特性。加入茶梗是为了让茶末有更大的吸收面来吸收。但茶末及茶梗在受潮后很容易腐化质变从而产生大量的细菌,所以加入一定量的防腐剂,从而让产品寿命加长。因为茶末碰到异气便不易分离,所以为了产品能重复的使用我们加入了细沙,细沙主要在产品暴晒后更好的释放吸收的异味增加与茶叶的摩擦力从而加入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俊辉,未经邱俊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02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