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89967.X | 申请日: | 2011-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2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 发明(设计)人: | 宋之吉;陈立春;杨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M7/06 | 分类号: | H02M7/06;H02M3/15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杨宏 |
| 地址: | 51805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交叉 调整 反激式 开关电源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多路输出的反激式开关电源一般采用增加额外的拉功率负载的方法来改善交叉输出调整率。如图1所示,目前,一般采用在24V电压输出端和地之间连接三个大功率电阻RW3、RW4、RW5,从而增加24V输出的带载功率,来改善多路输出的交叉调整能力
但是,上述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由于增加了额外的固定功率负载,大大降低电源模块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增加了电路的待机功耗,严重破坏了电源产品的节能高效的性能,同时上述的拉载方法无法根据带载状态做自适应调整,交叉调整能力有限。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能根据负载电压自适应拉载功率,从而降低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的损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其包括变压器、第一整流滤波模块、第二整流滤波模块、反馈环路模块、待机降压降功率模块、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
所述变压器的第一次级绕组的同名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滤波模块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一次级绕组的异名端、第二次级绕组的同名端和第二次绕组的异名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整流滤波模块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滤波模块与和第二整流滤波模块分别与所述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连接,所述反馈环路模块与所述第二整流滤波模块、待机降压降功率模块和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连接,所述待机降压降功率模块与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连接;
所述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负载上的电压进行采样,并根据采样电压输出相应频率和相应占空比的PWM信号,使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中的拉载单元的拉载功率做自适应调整。
上述的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中,所述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包括:比较器、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由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并联构成的拉载单元;
所述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反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MOS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阻连接第一供电端口,第三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电阻连接第二供电端口;
所述MOS管的源极接地,漏极通过所述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分别与第一负载和第一供电端口连接;
所述比较器,用于将正向输入端与反射输入端的电压进行比较,输出相应频率和相应占空比的PWM信号,使拉载单元的拉载功率做自适应调整;其中,当第一负载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所述比较器输出的PWM信号为低电平,关断所述MOS管;当第一负载的电流小于预设电流时,所述比较器输出的PWM信号为高电平,使所述MOS管导通。
上述的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中,所述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还包括用于输出基准电压的三端稳压管,所述三端稳压管的第1管脚和第3管脚与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连接,第2管脚接地。
上述的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中,所述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端稳压管的第3管脚和第四电阻连接,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中,在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和MOS管的栅极之间串接有第一二级管。
上述的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中,所述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还包括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与MOS管的栅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中,所述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还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提高交叉调整率的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中,所述待机降压降功率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电阻分别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与动态调整拉载功率模块连接,发射极与所述反馈环路模块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与PS/ON端口连接,发射极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99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