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40125.8 | 申请日: | 2011-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4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 发明(设计)人: | 黄冠雄;蔡得民;光灼华;陈遵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胡福恒 |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序列 独立 控制 传动 机构 | ||
1.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
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
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
4.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控制端;
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其包含一能量输出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一第一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能量输入端;及
一第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自由传输端;
其中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两个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或该第一行星齿轮组为一负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而该第二行星齿轮组为一正比值驱动式行星齿轮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且该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一第一旋转轴、一第二旋转轴及一第三旋转轴;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控制端;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旋转轴为该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的能量输出端;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一传动连接组;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旋转轴连接至该第二传动连接组;该第一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能量输入端;该第二传动连接组具有一旋转轴做为该自由传输端。
7.一种序列型可独立控制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二行星齿轮组,其形成一序列排列形式;
二传动连接组,其连接于该二行星齿轮组;
一能量输出端,其设置于该二行星齿轮组;
一控制端,其设置于该二行星齿轮组;
一能量输入端,其设置于该二传动连接组;及
一自由传输端,其设置于该二传动连接组,该控制端控制该自由传输端,以自由切换该自由传输端做为能量输入端及能量输出端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012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气化炉带压点火装置
- 下一篇:磁性液体气体弹簧地震检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