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34714.8 | 申请日: | 2011-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9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 发明(设计)人: | 谭慧俊;孙姝;程代姝;温玉芬;童悦;张启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D33/02 | 分类号: | B64D3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埋入 式进气道 飞行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器,尤其是一种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
背景技术
埋入式进气道是一种将进口埋入机身或机翼之中,不呈现任何突起部分的特殊进气道。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小飞行器的迎风面积,降低迎风阻力和雷达散射截面积,从而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除了上述优点外,由于其与弹身/机身融于一体,可使飞行器周向尺寸相对减小,有利于飞行器的安放、携带和箱式发射。以上诸多的优势使得埋入式进气道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正是由于埋入式进气道的进口完全置于机身/弹身表面的边界层中,无法像传统进气道那样充分利用来流冲压进气,仅能依赖前唇口垂直于来流方向的压强梯度和侧棱产生的旋涡进气。这就使得埋入式进气道进口处吸入了大量的弹身/机身边界层低能流,内通道中的总压损失和气流掺混损失较大,因而总压恢复系数较低,出口流场畸变较大。目前,埋入式进气道作为辅助进气系统的相关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埋入式进气道作为主进气系统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埋入式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低,出口流场畸变较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总压恢复系数较高,出口流场畸变较小的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该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包括躯体部及位于躯体部内的埋入式进气道;所述埋入式进气道包括进气口以及内通道;所述躯体部上设有吹气缝。
本发明所述的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通过在埋入式进气道进口前的飞行器躯体部上开设吹气缝将躯体部表面的边界层吹除,较好的改善了埋入式进气道进口前的边界层特性,改善了卷吸入埋入式进气道的气流品质,从而提高了埋入式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降低了出口的流场畸变,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的仰视图。
图2是本发明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的内部示意图,该示意图展示了该飞行器从对称面剖开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的内部示意图,该示意图展示了该飞行器从图2的B-B截面剖开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埋入式进气道类型为基于弹体表面吹气的埋入式进气道。
所述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1具有躯体部2,所述基于弹体表面吹气的埋入式进气道埋入于所述躯体部2中,且进气口5位于躯体部2的底部。所述躯体部2上设有吹气缝3,所述吹气缝3在躯体部2上是对称开设的。所述躯体部2具有位于前端的头部(未标号)以及位于后端的尾部(未标号),吹气缝3在躯体部2上位于埋入式进气道的进气口5之前,并依次对称开设若干列,且每一列开设至少一条吹气缝3。该吹气缝3与躯体部2纵长方向的对称面的夹角α角度在0°~90°之间。所述吹气缝(3)可以沿躯体部(2)轴向对称开设若干对
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基于弹体表面吹气的埋入式进气道具有位于前端的进气口5和内通道6。所述内通道6上设有位于进气口5上方用以引导气流的前唇口导流面7,以及置于前唇口导流面7上的扰流器8。所述扰流器8可以沿前唇口导流面7依次对称放置若干列,且每一列放置一片或平行放置两片扰流器,同时也可以对称放置若干排。所述扰流器8可以将前方流入的部分低能气流经内通道6的壁面两侧扫出进气口5。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放置所述扰流器8。
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躯体部2内还设有高压腔4,所述设置在使用埋入式进气道的飞行器1的躯体部2上的吹气缝3与高压腔4相连,通过压差作用产生高压射流,同时通过改变高压腔4与躯体部2下表面的夹角β改变射流的方向,将躯体部2表面的边界层吹除,从而改善了埋入式进气道进气口5之前的边界层特性,使得较高能量的气流被卷吸入埋入式进气道,进而实现埋入式进气道性能的提升,不仅提高了埋入式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降低了出口的流场畸变,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所述高压腔4与躯体部2下表面之间的夹角β角度在0°~180°之间。
本发明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47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多层协议的透明代理设备
- 下一篇:交杯酒及造型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