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柱塞式润滑油脂泵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21033.8 | 申请日: | 2011-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1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刘园;侯祖伟;顾鹏飞;李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利航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N13/02 | 分类号: | F16N13/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彭家恩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柱塞 润滑 油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尤其涉及一种柱塞式润滑油脂泵。
背景技术
柱塞式润滑油脂泵工作过程中,柱塞可在泵腔内运动至吸油位置,利用负压将油箱内的润滑油脂从泵体的吸油孔抽取至泵腔内,柱塞再向出油口方向直线运动直至泵油极限位置,将润滑油脂从出油口泵出。
然而,润滑油脂为具有一定粘性和稠度的,不可完全自由流动的流体,其中不可避免地混有气泡,因此润滑油脂泵在吸油过程中可能同时吸入部分气体;当泵腔内累积一定量的气体后,一旦柱塞在泵腔内运动至吸油位置,泵腔内的气压可能大于油箱压力难以形成负压效应,导致“气塞”现象使润滑油脂泵无法正常吸油,当然也不能从出油口泵出润滑油脂,使得润滑油脂泵进入空转状态。
当润滑油脂泵出现这种“气塞”现象而无法正常吸油时,通常需要停止设备运行并将润滑油脂泵从油箱中取出,然后采取人工排气的方式排除故障,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影响工程进度,而且人工操作还可能在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柱塞式润滑油脂泵,能够自动排出泵腔内累积的过多气体,保证润滑油脂泵的正常工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柱塞式润滑油脂泵,包括泵体和柱塞,所述泵体前端和中部分别设有出油口和吸油孔,所述柱塞具有泵油端,所述柱塞安装在所述泵体后端将泵油端置于所述泵体的泵腔内,所述泵体后端还设有泵体排气孔,所述柱塞内设有柱塞腔以及用于控制流体从所述泵腔流向所述柱塞腔的单向阀,所述柱塞上还设有当所述泵油端运动至所述吸油口与出油口之间、且距离所述吸油口一定距离时将所述柱塞腔与所述泵体排气孔连通的第一柱塞排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一定距离至少大于所述泵油端的总行程的20%,所述总行程指所述泵油端在吸油位置与泵油极限位置之间运动的行程。
优选地,所述一定距离等于所述泵油端的总行程。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柱塞上还设有当所述泵油端在吸油位置时将所述柱塞腔与所述泵体排气孔连通的第二柱塞排气孔,所述第二柱塞排气孔位于所述单向阀与第一柱塞排气孔之间。
所述泵体排气孔可包括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柱塞排气孔和第二柱塞排气孔与所述柱塞腔连通的两组泵体排气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柱塞排气孔与所述泵体排气孔的孔径之差在30%以内。
优选地,所述柱塞的外表面具有环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柱塞排气孔自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延伸至所述柱塞腔。
优选地,所述柱塞的外表面具有环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柱塞排气孔自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延伸至所述柱塞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柱塞排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泵体排气孔的一半。
所述单向阀为的密封方式可以是球面的、锥面的或者平面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柱塞式润滑油脂泵通过在泵体上设置泵体排气孔,在柱塞上设置柱塞腔、单向阀和第一柱塞排气孔等结构,利用压力差的作用,并结合气体的可压缩性能使得柱塞式润滑油脂泵在一定条件下自动排出泵腔内累积的气体,有效排除了“气塞”现象,保证了润滑油脂泵的正常工作,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
优选地,柱塞上还可设置第二柱塞排气孔,且通过优化第一柱塞排气孔与第二柱塞排气孔的排布位置,使柱塞式润滑油脂泵的排气速度大幅提高,在不影响泵油效果的基础上,使润滑油脂泵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柱塞式润滑油脂泵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泵体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柱塞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柱塞式润滑油脂泵存在“气塞”现象时泵油过程中的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柱塞式润滑油脂泵存在“气塞”现象时泵油端在泵油极限位置的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柱塞式润滑油脂泵存在“气塞”现象时油孔过程中的状态图;
图7为本发明柱塞式润滑油脂泵不存在“气塞”现象时泵油过程中的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柱塞式润滑油脂泵不存在“气塞”现象时泵油端在接近泵油极限位置的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柱塞式润滑油脂泵不存在“气塞”现象时吸油过程中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利航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天利航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10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