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电饭煲用线盘及绕线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17125.9 | 申请日: | 2011-05-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9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 发明(设计)人: | 聂伟松;杨彬;王慧峰;郑树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德源欣茂铜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6/36 | 分类号: | H05B6/36;A47J36/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9 | 代理人: | 廉红果 |
| 地址: | 3341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电饭煲 用线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电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电磁电饭煲用线盘及绕线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电饭煲发热线盘是由煲底和煲壁加热的,也就是煲底和煲壁是局部加热的,煲底和煲壁上的绞线线圈分别紧密盘绕在一起,绞线于绞线之间太过紧密,另外,绞线圈与支架的固定方法,通常是用采胶水或加热自粘,这种结构,通常是有加热的部位会造成温度过高,而其它部件是靠煲体的自身导热,因此导致受热不均匀。另一方面,线圈盘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因线圈绝缘热老化、线圈盘承受瞬时过电压等情况时造成线圈局部绝缘失效而发生匝间短路的现象。电磁电路在遭雷击和在接通、断开电感负载时常常会产生很高的操作过电压(这个电压最大时有数十倍于正常电压),这种瞬时过电压是一种瞬变干扰,对电磁电路中线圈盘易发生匝间短路现象和晶体管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电饭煲用线盘,其可克服上述缺陷,使电磁电饭煲的发热线盘在使用时外壁线圈不易散线,不会造成线圈与线圈短路烧机,使用寿命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方法,其可解决线圈匝间短路的问题,避免瞬时高压干扰对线圈盘的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电磁电饭煲用线盘绕线方法,该电磁电饭煲线盘包括支架、磁条及绞线,其包括以下步骤:
(1)将绞线分成两部分;
(2)将其中一部分绞线隔绕在所述的支架的外表面上;
(3)将另外一部分绞线缠绕在所述的支架的底平面上;
(4)将所述的磁条安装在所述的支架上。
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的其中一部分绞线是采用疏绕的方式在支架上定型。
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的另外一部分绞线是采用隔绕的方式缠绕在所述的支架底平面上。
优选地,上述的支架外表面上设有卡线槽,所述的绞线缠绕在所述的卡线槽内。
优选地,上述的卡线槽旋转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外表面。
优选地,上述的磁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与设于所述支架底平面的绞线相对应,另外一部分与所述支架外表面的绞线相对应。
利用上述的电磁电饭煲用线盘绕线方法所制作的线盘,其包括支架、磁条及绞线,所述的磁条包括独立的两部分,两部分磁条通过所述的固定板相连,所述的绞线缠绕在所述的支架上,所述的两部分磁条设于所述的支架上。
上述的线盘,其还进一步包括有绝缘体,所述的绝缘体设于所述的磁条和所述的绞线间。
优选地,上述的绝缘体为绝缘隔离聚脂胶带,所述的磁条固定板安装在所述的绝缘隔离聚脂胶带的上部。
优选地,上述的绞线形成的绞线圈与绞线圈之间的间隙为1~5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在使用时,由于绞线与绞线之间采用隔绕的方式,使每匝绞线间都留有空隙,这样,与现在的相比,其优点在于:
1)增加每匝间的绝缘距离,降低瞬时过电压和过电流情况下发生匝间短路的机率;
2)降低因导线绝缘材料热老化致使绝缘失效而发生匝间直接短路的的机率。
3)减小线圈因排布紧密产生的高频临近效应带来的线圈高频损耗。
4)易于线圈散热,有利于锅体大面积均匀受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磁条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磁条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磁条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磁条与其固定板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线圈盘组件图;
图9是本发明线圈盘组件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支架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支架侧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支架-1磁条-2绝缘体-3绞线-4 磁条固定板-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电饭煲用线盘绕线方法,该电磁电饭煲线盘包括支架、磁条及绞线,其包括以下步骤:
(1)将绞线分成两部分;
(2)将其中一部分绞线隔绕在所述的支架的外表面上;
(3)将另外一部分绞线缠绕在所述的支架的底平面上;
(4)将所述的磁条安装在所述的支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德源欣茂铜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德源欣茂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71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