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物裂解制备氮化硼纳米线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13581.6 | 申请日: | 2011-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6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应德;雷永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21/064 | 分类号: | C01B21/064;B82Y40/00 |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 43205 | 代理人: | 赵静华 |
| 地址: | 41007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物 裂解 制备 氮化 纳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氮化硼材料制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聚合物裂解制备氮化硼纳米线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氮化硼陶瓷材料在冶金、机械、电子和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结构的BN,如纳米线、纳米管、纳米颗粒等,其大的比表面积、化学反应活性和特殊的光学性质等,更适合在高温、氧化及腐蚀性环境下的应用。目前制备BN纳米材料(纳米纤维、纳米管、纳米棒)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模板法和静电纺丝法。如Beachelany等采用模板法(参见J. Phys. Chem. C, 111, 13378 (2007))制备了直径约200nm的BN纳米管。Miele等采用聚合物先驱体结合静电纺丝法(参见Nano scale, 2, 215 (2010))制备了BN纳米纤维,直径200~500nm。专利200810241202.X 公开了利用B2O3乙醇溶液浸渍纳米碳纤维制备BN纳米纤维的方法,其纳米纤维直径50-250nm,文献(参见J. Phys. Chem. C, 113, 11228 (2009))采用静电纺B2O3和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制备了的BN纳米纤维直径80~350nm。文献(参见Macromol Res, 18, 551 (2010))通过静电纺纳米BN/聚乙烯醇,制得的BN纳米纤维直径为200~500nm。然而,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BN纳米纤维直径多在100nm左右,难以表现出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有关更小直径(<50nm)BN纳米线的研究国内外鲜见报道。同时,目前国际上利用聚合物先驱体直接裂解制备BN纳米线的研究还处于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聚合物裂解制备BN纳米线的方法。以实现制备的纳米线具有更小直径和且直径分布更均匀,且工艺简单、易于规模合成、成本低、节能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将一种聚烷胺基环硼氮烷先驱体研磨过筛后,在一定的升温制度下裂解,控制合适的气体流量,无需催化剂,成功制备出直径约20nm的BN纳米线。升温制度和气体流量是使本发明产生突出的实质性效果的原因。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现有技术合成具有以下结构式的聚烷胺基环硼氮烷先驱体,其分子式如下,软化点为70~120℃;
(2)在惰性气氛保护下将先驱体研磨,1000目过筛;
(3)将先驱体粉末放于石墨舟中,在管式炉中,在高纯氮气下按照2~6℃/分升温至100~200℃,保温1~3h,氮气流量为60ml/min;
(4)再按照3~10℃/分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700℃,保温1~3h;
(5)在氮气气氛下,按照3~10℃/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1000~1600℃,保温0.5-5h后随炉自然冷却,得到氮化硼纳米线。
所述(2)步中在惰性气氛保护下研磨是在Ar保护下的手套箱中研磨。
所述(5)步中氮气气氛下的氮气流量为50~200ml/min。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制备的纳米线直径约13~18nm且直径分布更均匀,且不要使用催化剂,制备温度低、节能,从而可降低成本;将先驱体研磨可以增大先驱体与裂解气氛的接触面积,按照一定的升温制度裂解,能够控制先驱体分解释放出小分子基团,控制适当的气体流量有助于有助于合成、收集直径均匀的纳米产物;本发明无需催化剂,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作为结构增强材料、半导体材料、透波材料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得到的BN纳米线的场发射扫描电镜照片;
图2为实施例1得到的BN纳米线的红外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得将所述实例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与此等效的方法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1)按照现有技术合成具有以下结构式的聚烷胺基环硼氮烷先驱体:(合成参见Chinese Chem. Lett., 21, 1079 (2010),其软化点约为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35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