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台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60371.5 | 申请日: | 2011-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3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潘小亮;宋明明;卢方军;余涛;姜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5/00 | 分类号: | G01M15/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凸轮轴 发动机 机构 试验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台。
背景技术
在进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中,由于无法有效、真实的模拟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实际工作状态,因此无法有效、真实的反映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不能准确的开展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设计一种针对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的试验台,以更有效、真实的反映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实际工作状态,准确的开展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
本发明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以上问题:
一种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台,包括试验台支撑台架以及固定安装在试验台支撑台架上的缸盖连接板、前端轮系板和电动机,还包括有循环油路和发动机前端轮系。
所述缸盖连接板水平安装在试验台支撑台架上,其上用于安装被试验配气结构的顶置凸轮轴缸盖以及进排气凸轮轴,所述缸盖连接板上开有回油孔和进油孔,另有回油管、油箱、机油泵、进油管依次连接并连接于缸盖连接板的回油孔和进油孔之间,形成循环油路。
所述前端轮系板竖直固定于缸盖连接板下方一侧,其上安装有张紧轮、惰轮、曲轴正时皮带轮,所述电动机位于前端轮系板外侧,其输出轴安装曲轴正时皮带轮,所述张紧轮、惰轮、曲轴正时皮带轮通过正时皮带或链与被试验配气机构的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连接,形成发动机前端轮系。
本发明既适用于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也适用于单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
为了方便试验台移动,支撑台架最好采用下面安装有转向轮的试验台支撑小车结构。
本发明一方面设计了缸盖润滑循环油路,使用外接油泵对缸盖进行润滑,利用电动机模拟发动机的转动,并设计出与发动机前端正时轮系布置一样的端面板,用于安装正时轮系所需的各种张紧轮、惰轮,模拟发动机实际工作轮系的布置状态。另一方面又利用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安装在电动机上的曲轴正时轮带动正时皮带或链,驱动进、排气凸轮轴工作,由此真实地反映出了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实际工作状态,达到准确的开展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的目的。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设备简单,能够有效、真实的模拟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 是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的配气机构试验的示意图;
图2是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配气机构试验台发动机模拟轮系示意图。
图中:1.双顶置凸轮轴缸盖;2.缸盖连接板;3.回油管;4.油箱;5.机油泵;6.进油管;7.前端轮系板;8.正时皮带或链;9.电动机;10.转向轮;11.试验台支撑小车;12.曲轴正时皮带轮;13.张紧轮;14.惰轮;15.进气凸轮轴;16.排气凸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结构以及工作方式:
按照图1所示结构搭建配气机构试验台,其组成包括:缸盖连接板2、回油管3、油箱4、机油泵5、进油管6、前端轮系板7、正时皮带或链8、电动机9、试验台支撑小车11。将双顶置凸轮轴缸盖1固定在缸盖连接板2上,将双顶置凸轮轴缸盖1及缸盖连接板2、电动机9固定于试验台支撑小车11上,试验台支撑小车11下面安装转向轮10便于移动。根据发动机正时轮系结构制作前端轮系板7,如图2所示,前端轮系板7竖直固定于缸盖连接板2下方一侧,在前端轮系板7上安装张紧轮13及惰轮14,在电动机9上安装曲轴正时皮带轮12,将正时皮带或链8安装通常的轮系布置方式连接张紧轮13、惰轮14、曲轴正时皮带轮12、进气凸轮轴15和排气凸轮轴16。通过正时皮带或链8带动进气凸轮轴15和排气凸轮轴16,模拟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实际工作状态。根据缸盖的结构设置缸盖润滑油路,缸盖连接板2水平安装在试验台支撑小车11上,缸盖连接板2上开有回油孔和进油孔,通过进油管6和回油管3连接油箱4和机油泵5,形成循环油路,整个润滑油循环要满足缸盖运行润滑的需要。另外,在试验时,在双顶置凸轮轴缸盖上布置配气机构试验所需的传感器,利用设计的配气机构试验台进行配气机构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03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封装工艺
- 下一篇:一种基于虚拟机的多平台集成车载娱乐通讯系统





